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芯片材料迎来新突破 有望让电子设备更快更省电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芯片材料迎来新突破 有望让电子设备更快更省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1 02:45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光明日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晋浩天)当我们用手机刷视频、用电脑处理复杂数据时,或许不会想到,支撑这些设备高速运转的芯片正面临“成长的烦恼”。作为芯片核心材料的硅,在尺寸不断缩小至纳米级后,性能提升开始遭遇物理极限。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开辉、电子学院研究员邱晨光、博士生姜建峰,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灿等在《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为突破这一困境带来了新希望——他们研发的二维硒化铟(InSe)晶圆,让电子器件在高速、低耗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子设备,性能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芯片中电子的‘奔跑速度’。电子在材料中跑得越快,数据处理就越高效,‘转身’就越灵活(即开关特性越好),设备能耗就越低。长期以来,硅凭借其稳定性高成为芯片材料的‘主角’,但随着技术发展,它的‘潜能’逐渐见顶。”刘开辉告诉记者。

  因此,全球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优秀的“选手”,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原子层结构进入视野。邱晨光表示,晶体管沟道越薄,其开关效率越高,功耗就更低,好比水管越窄越容易被阀门关断。而原子级超薄硒化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理论上,它的电子“奔跑速度”是硅的数倍,能耗却更低,被认为是超越硅基电子的潜力选手。不过,此前的硒化铟材料多是实验室里“手工剥离”的微小薄片。要实现大规模应用,必须能制造出大面积、高质量的硒化铟晶圆,这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难题。

  高质量的硒化铟晶圆为何难造?

  “这要从材料的‘脾气’说起。”刘灿解释道,硒化铟由铟和硒两种元素组成,而它们“性格”差异很大:硒在高温下容易“逃跑”(蒸气压高),而铟则相对“稳重”。这导致它们很难按精确比例结合,容易形成“杂质相”,就像面团里混进了石子,影响性能。同时,原子排列是否整齐(结晶度)也至关重要,排列越乱,电子“跑”起来越费劲。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想出了“固—液—固”这个巧妙的策略。他们先做出一片“杂乱无章”的非晶态硒化铟薄膜,然后给它创造一个特殊的密闭环境:用液态铟密封薄膜,在高温下形成一个“富铟液态界面”。就像给杂乱的房间请来整理师,在这个界面上,铟和硒原子重新排列,最终形成了纯相、整齐有序的晶体结构。

  通过这种方法,团队成功制备出直径约5厘米的硒化铟晶圆。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片晶圆的“颜值”和“实力”并存:表面光滑度比原来提升了10倍以上,原子排列整齐度达到“单晶”级别,意味着电子可以在其中“畅行无阻”。

  “有了好材料,我们立刻制造晶体管进行测试。”刘开辉介绍,结果令人惊喜:这些基于硒化铟晶圆的晶体管,电子“奔跑速度”(迁移率)远超现有二维材料器件。更关键的是“开关特性”,就像电灯开关,好的晶体管应该能快速“开灯”(导电)和“关灯”(绝缘)。测试显示,硒化铟晶体管的“开关灵敏度”接近理论极限值,意味着它能以更低能耗实现快速切换。

  团队也对先进节点硒化铟晶体管的极限性能进行了验证。“我们制造的10纳米沟长的硒化铟晶体管,本征开关速度是现有3纳米硅基技术的3倍,能效也提升了一个量级。目前来看,硒化铟晶体管的关键性能指标,已满足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所设定的2037年性能指标。”邱晨光说。

  在刘开辉看来,这项研究的意义不止于材料本身。它首次实现了大面积、高质量硒化铟晶圆的可控制备,就像从“手工作坊”升级到“自动化工厂”,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未来,基于这种材料的芯片可能让电子设备发生质变:手机续航时间大幅延长,电脑运行速度再上台阶,人工智能训练效率更高……甚至在柔性电子、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硒化铟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1日 07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年古镇摆起长街宴

  • 台风“麦德姆”在广东湛江登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