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录取通知书里的农业高科技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录取通知书里的农业高科技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04 09:43

  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郭军(右)下地指导技术。

  翟文秀摄(人民视觉)

  安徽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里的文创礼品。

  安徽农业大学供图

  安徽农业大学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

  安徽农业大学供图

  梁毅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记者 申智林摄

  湖南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

  欧阳燕芝摄(人民视觉)

  夏忙时节,也是准大学生们梦想实现的季节。随着各地农业大学的年轻学子们陆续收到2025年录取通知书,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实验现场,探访3份录取通知书背后的故事。一张小小的“纸片”藏了哪些高科技、新成果?如何激励年轻学子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编 者

  中国农业大学——

  这里的玉米抵抗力强

  记者 黄 超

  【亮点】

  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附有学校科研团队培育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种子。其中,2020年通过审定的玉米种子“农大778”,对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的主要病害具有良好抗性,广泛应用于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累计推广约1200万亩。

  推广期间,针对玉米锈病导致减产等问题,研发团队不断攻关,增强品种抗病性。该团队多年来深耕玉米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领域,已成功选育19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累计增产80多亿公斤。

  【现场】

  日头泼下来,地里腾起一层雾气。玉米绿油油、齐刷刷地挺立着,精神头十足。

  河南鹤壁,淇县迁民村田垄间,滴灌软管贴着地皮,把液体肥料“喂”到每株玉米根须旁。合作社带头人纪明立猫着腰、瞪着眼,仔细查看出水孔是否通畅。

  “你可来了!”看到种业公司农技员郭军挎着工具箱走过来,纪明立起身,抹了把脸上的汗说。

  郭军走到跟前,目光立刻投向眼前的玉米:“头遍追肥还中吧?”

  “水头嗞嗞的,挺匀实。就是这叶……”纪明立拨开几株,露出靠近根部的叶子,“是不是有点发黄?还有小斑点,就担心锈病。”

  这些年,黄淮海地区极端天气多,锈病频发。一些夏玉米穿上“超短裙”,叶子包不到玉米尖尖,还有的玉米粒不饱满甚至空颗,让种植户很是头疼。

  “‘农大778’对锈病的抗性很好。”郭军凑近叶子细看,“你这块地底肥足、墒情也好,现在看长势很旺。可能是这阵子持续高温,叶子伤到了,目前问题不大。”

  纪明立的眉头舒展了些:“你这么一说,我踏实多了,合作社就指着这上千亩玉米呢。”

  “好种多打粮”“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种与粮的关系,农民最明白。

  2022年,“农大778”刚推广不久,留意到新品种口碑不错,纪明立和乡亲们试种了约500亩,“株高合适,抗锈病,而且穗大、产量多。”紧接着,2023年1100亩,2024年1400亩,亩产都能稳定在1600斤左右。如今,合作社流转、托管的玉米地,用上新种子的超过2000亩。

  “放心,咱在这儿推广有经验。”郭军指着烈日下依然精神抖擞的“绿色方阵”,“秆子多硬实,叶子多展活!”每到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他都要下地指导技术。

  “你记着:肥水跟上,玉米壮了,抵抗力自然就强。还有,如果只是这几株有斑点,范围不扩大,就不用管它。要是发现蔓延的苗头,再上点药,来得及。”郭军边叮嘱,边拿出本子写下注意事项。

  “秋后收了棒子,一起喝糊糊。”看着眼前茁壮的庄稼,纪明立咧开嘴笑了。

  “那敢情好!”郭军也笑了,迈开大步,“我再往前头转转。”

  一阵风吹过,绿色的海洋泛起涟漪,纪明立又弯下腰,继续检查滴灌带。蝉鸣声、玉米叶的沙沙声,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田野上交织、回响。

  安徽农业大学——

  小麦选育实验室暑期更忙

  记者 徐 靖

  【亮点】

  随安徽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出的,还有以小麦、茶叶、海棠、银杏、玉兰等代表性种子为设计元素的文创礼品,寓意“种子的‘芯’愿”,期冀青年学子如破土的种子般茁壮成长,成为“强农先锋、社会英才”。其中,小麦种子元素灵感来自该校选育的以“安农98”为代表的系列小麦品种。

  【现场】

  暑假这些天,位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农业农村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里,师生们比平时更忙。

  “主要对今年田间入选的小麦进行性状考察和数据采集。”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卢杰解释着,拿起一株样品,“比如植株的高度、叶子的性状、麦穗的长度、籽粒的饱满度等,筛选优劣品系,为下一年度育种计划做准备。”

  “一般来说,过了国庆假期,皖北小麦就要陆续播种了,时间紧张着呢。”卢杰补充道。

  “卢老师,麻烦您过来看一下。”交谈间,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学生请卢杰一起到育种加代室。一进入房间内,温度骤降,鳞次栉比的架子上摆满盆栽小麦。“这里控温控光,能加速小麦生长,比自然生长的周期缩短约一半。”卢杰说,“加代室是作物育种的重要设施,能够实现育种性状的定向改良,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还能获得各种生长数据。”

  来到分子育种实验室,实验仪器琳琅满目。“分子育种、生物育种是趋势,和常规育种相辅相成。”卢杰介绍,“以赤霉病为例,常规育种有一定盲目性,但是通过基因技术,可以在抗病性较好的种质资源中挖掘抗病基因,并集中改良某个特定性状,方向更加明确,效率也更高。”

  在实验室成果展示区,卢杰指着一个小麦品种说:“这是花了10多年选育的‘安农98’,今年通过了国家级审定,产量高、抗病能力强,抗倒伏、耐高温表现优异。而且经过验证,这个品种制成的馒头、面条品质也很好,是未来重点推广的品种。”谈及成果,卢杰面露欣慰。

  近5年,安徽农业大学选育并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达8个。“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一步都要久久为功。”卢杰说,“一个新品种诞生至少得10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湖南农业大学——

  水稻试验田建到农民身边

  记者 申智林

  【亮点】

  湖南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内页,“百年学府 立德树人 逐梦湘农激扬青春”16个题字,是“杂交水稻之父”、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对学子的殷殷期盼。题字旁,一蔸饱结籽实的稻穗,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师生,为“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而躬耕农业的生动表达。

  长期以来,学校杂交水稻团队育成的骨干品种和发明的主推技术,为杂交水稻大面积节本增效作出突出贡献。

  【现场】

  “前头灌浆期赶上高温,着急!”轻捋稻穗,直到确认谷粒饱满了,种粮大户王建刚的脸上才转忧为喜。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王建刚守在水田边,脸上的汗连珠落下,在稻秆上摔出水花。

  “王大哥,隔日就要收割,趁艳阳天赶快晒田,好下收割机。”一抬眼,湖南农业大学生物遗传学博士后梁毅从试验田忙完赶来。到跟前,两个“庄稼人”攀谈起来。

  “放心!早就跟着试验田排了水。”王建刚踩踩变硬的泥巴,“梁老师,你说这头一季,亩产有没有1500斤?”

  一穗稻200至300颗稻粒,颖壳退化也不严重,结实率在80%左右……梁毅掂掂穗子的分量,对比实验数据,“看这情势,差不离。”

  一句话,让王建刚有了底气,“种再生稻,还得跟着你们专家!”

  去年,从合作社接过200多亩流转田,那是种了几十年水稻的王建刚第一次尝试种再生稻。与双季稻不同,再生稻是在头季成熟收割后,利用科学的田间管理,促进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一种两收”,省去了晚稻所需的犁耕、育秧、插秧等多道工序,每亩地可节约成本约500元。

  但是,用什么品种?该如何栽培?起初王建刚心里完全没底。

  为此,合作社与湖南农业大学对接。学校在大通湖区开辟试验田,开展再生稻的品种鉴选、机械化种植、精量施肥、无人机植保等创新试验。在吴俊、杨华、唐启源等导师带领下,梁毅和师弟师妹边搞科研,边将实践检验过的优势再生稻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向有经验的农民推广。

  这片60亩大的试验田被划分得整整齐齐,包含小区试验、大田试验等多种类型。有的品种早熟,有的晚熟;有的3月初就已播种,有的5月中旬才催芽……梁毅在吴俊的指导下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种也在其中,它兼具更好稻瘟病抗性和优异再生能力。

  “我们每年至少筛选40个品种,在人工种植模式下进行再生稻品种适应性试验。”梁毅介绍,从这些品种中挑选出表现优异的几个,进入下一轮机械化种植收获试验,最终只有综合表现最拔尖的两三个品种,才能进入大田试验推广阶段。

  正是经过这样层层严选,王建刚等种粮大户才敢放心跟进。

  “去年我种了4个品种,表现都很好,今年主打其中两个。”王建刚信心满满,“明年要是有更好的,我还跟着专家换新品种。”

  一席话,是种田老把式对农业科技的信任。

  剥开稻秆外层,茎秆上已长出再生芽。梁毅一比画,有些短,“王大哥,促芽肥施了吗?”

  “不比试验田能用人工,大田得用飞机施肥。今年头季稻穗子长得太好,施肥时担心倒伏,能不能收割后再补肥?”王建刚抛出疑问。

  试验中没遇到的新问题,让梁毅惊喜,这正是把试验田建到农民身边的意义。“从杂交稻培育到再生稻选育,始终躬耕田亩”,梁毅时常想起袁隆平院士。

  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下,再生稻种植在湖南年推广面积已超400万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从中受益。

  本期统筹:秦瑞杰

  版式设计:蔡华伟

[ 责编:王若昕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