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中国原子弹与氢弹科技攻关的卓越领导者之一,朱光亚被誉为核科技的“众帅之帅”,为中国核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现在,让我们追随着他的足迹,回顾他为祖国核事业奉献一生的传奇经历。
心系祖国的学子
1924年,朱光亚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随着中国抗战胜利,朱光亚以华罗庚助手的身份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他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于世界级的物理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49 年,年仅25岁的朱光亚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1950年2月底,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取道香港返回祖国。
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制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朱光亚从东北人民大学重返北京大学,参与筹建物理研究室,2年后又被调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现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担任副主任。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朱光亚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担任副所长,肩负起我国核武器研发的技术领导重任,从此他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活。
一生只为中国核武器
1962年9月,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爆轰试验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加快原子弹研制进程,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2份纲领性文件。
由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设计采用的是技术上比较先进的内爆型,聚合爆轰试验是验证原子弹理论设计、摸索产品设计规律和参数的关键途径,为此朱光亚在1963年5月就起草了进行爆轰试验的技术文件,部署开展有关工作,并于12月24日在青海基地进行了1∶2缩小尺寸的全弹(未装铀部件)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朱光亚全程参加指导试验,这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64年6月6日,1∶1全尺寸爆轰出中子模拟试验如期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朱光亚现场参加了试验的组织指导。这次“冷试验”是正式核爆炸之前的一次全面考核,结果说明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设计、结构制造、加工能力到试验测试等各项工作已经成熟,标志着主要技术难关已经扫清,具备了转入核爆炸试验的技术条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前线指挥部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七为朱光亚)
6月12日,朱光亚组织起草《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大纲》写明了首次核试验过程中核装置运输、总装与质量检查、引控系统安装调试、测试项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成为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指导性文件。6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地区广袤的戈壁滩上闪过一道强光,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宣告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朱光亚在沙漠中见证了这一刻,他和他的战友们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满分的试卷。
首次核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后,朱光亚迅速转入到下一阶段核航弹以及导弹与核弹头“两弹结合”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中。经过朱光亚等人不懈的努力,我国于1965年5月14日顺利完成了原子弹空投爆炸试验;而在两年后也就是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朱光亚(左)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研究所视察、指导工作
朱光亚曾说过:“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他的一生,是为中国核事业奉献的一生,是为中国科技发展奋斗的一生。据统计,朱光亚参与攻关、组织领导、主持指挥了我国40余次核试验中的每一次试验,其中30多次是在试验现场组织指挥。此外,朱光亚还参与指导了我国第一代近程、中程、远程、洲际战略核导弹和潜地核导弹,以及核潜艇的研制,组织领导了多次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的制定,为我国建立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奠定国防安全基石立下了卓著功勋。(兰顺正)
参考资料:
【1】钟达闻.朱光亚 不为浮名绊,愿为大事来. 知识就是力量, 2023-12-01
【2】王丽娜,黄文光.朱光亚:“隐姓埋名”的科学巨星.科技导报,2025-01-13
【3】朱明远,陈如标.朱光亚与我国核武器的“三级跳”. 百年潮, 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