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14日至1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将在未来几天展开数百场比赛,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BIGAI-UNITREE战队将亮相现场,参加单机舞蹈表演赛、场景技能竞技赛(酒店场景-清洁服务、酒店场景-迎宾服务)。作为本届赛事中少数采用双足人形机器人参赛的队伍,BIGAI-UNITREE将采用自主研发的CLONE闭环全身遥操作系统与“通智大脑”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体框架,提升机器人在复杂服务场景中类人级别的物理交互与认知决策能力。
攻克服务场景“最后10厘米”难题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传统轮式机器人因结构简单、控制难度低而成为主流选择,但其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运动局限性显著。
BIGAI-UNITREE研发团队迎难而上,通过CLONE闭环全身遥操作系统(Closed-Loop Whole-Body Humanoid Teleoperation for Long-Horizon Tasks)创新性地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与闭环误差校正机制,解决了传统遥操作中“全身协调割裂”与“位置漂移累积”的痛点,为机器人在真实世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混合专家(MoE)架构通过多专家模型协同学习,突破“单一策略难以实现多样化动作”的难题,通过单一策略实现如“行走时弯腰取物”“端盘时调整步态”等自然全身协同动作,使机器人全身动作协调精度显著提升。闭环误差校正机制则融合激光雷达里程计与Apple Vision Pro(AVP)追踪技术,实时反馈机器人全局位姿,相较于传统开环系统跟踪精度大幅提升,长时长程任务(如远距离物品搬运)的位置漂移显著减小。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仅需操作员佩戴MR头显,通过头手姿态追踪即可直观控制机器人,无需复杂运动捕捉设备,极大降低了实际部署门槛,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这些技术突破使双足机器人在复杂的服务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可自然跨越门槛、深蹲擦拭家具底部、灵活精准拾取地面物品,操作效率较轮式机器人显著提升,解决了服务机器人“最后10厘米”的操作精度难题。
通智大脑赋能产业升级
BIGAI-UNITREE团队不仅在机器人全身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将视线聚焦于机器人“大脑”的开发。机器人深度集成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提出的“通智大脑”技术框架,赋予了机器人认知决策能力,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有身无智”的关键痛点,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通智大脑”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机器人大脑。基于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核心理念,“通智大脑”构建了贯通感知-理解-决策-执行闭环的具身智能体框架,旨在为不同的机器人本体赋予类人级别的物理智能。目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已联合乐聚、宇树等7家头部机器人企业成立通智大脑联盟, 致力于推动“通智大脑”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
机器人可以通过“通智大脑”的空间感知和记忆功能理解场景、任务、反馈等信息,进行深度推理与价值驱动决策后,联通视觉与动作策略,实现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可解释、自适应且目标导向的智能物理交互。
通过构建数万高逼真三维虚拟酒店场景预训练,机器人可快速理解真实环境布局,自主规划清洁路线或迎宾站位,大幅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基于环境理解与因果推理能力,机器人能够根据地面水渍自主选择干抹布进行擦拭,看到客人手持行李会主动引导至电梯,真正实现“眼里有活”的社交智能。在人机协作方面,通过多模态交互理解人类意图,在迎宾任务中实现自然手势响应与情绪适配,为构建和谐人机关系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表示,“通智大脑+双足人形机器人是破解服务机器人‘落地难’的关键组合——前者提供‘认知灵魂’,后者提供‘物理躯体’,二者协同将推动机器人从‘工具’进化为‘协作伙伴’。他强调,未来通智大脑联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多元场景化落地,从酒店服务到家庭陪伴,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边界,推动‘人机共生’社会形态加速到来。”(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