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寒冷的冬季,植物们也在默默应对严寒的挑战。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猕猴桃研究团队在《Horticulture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利用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揭开了猕猴桃抵御寒冷的分子秘密。
图注:不同抗寒性猕猴桃种质叶片单细胞测序
给猕猴桃细胞分类画像
研究植物抗寒机制,仅从整体分析是不够的,需要了解不同细胞的具体情况。过去,科学家们研究植物抗寒机制时,通常是将整株植物或某个器官的所有细胞混在一起分析,难以精准定位关键的细胞类型和基因。
而这次研究团队使用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能够单独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他们从两种猕猴桃——普通的“红阳”猕猴桃(HY,怕冷型)和抗寒品种(HT,耐寒型)的叶片中,分别分离出了5611个和13466个单细胞。通过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最终构建出了猕猴桃叶片的单细胞转录图谱。
研究人员利用UMAP聚类分析技术,将这些细胞分为8个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叶肉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木质部细胞等。每种细胞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表达特征。
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抗寒差异
在这场抗寒研究中,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这两种细胞群体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保卫细胞控制着气孔的开合,调节水分蒸发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负责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通过伪时间轨迹分析技术,研究人员追踪了这两种细胞在不同猕猴桃品种中的发育路径。结果发现,在耐寒型(HT)和怕冷型(HY)猕猴桃中,这两种细胞的发育轨迹存在明显不同。
在怕冷的HY猕猴桃中,保卫细胞占比高达40%;而在耐寒的HT猕猴桃中,保卫细胞比例骤降到2%,叶肉细胞比例则显著增加。这表明猕猴桃可能通过调整不同细胞类型的比例来适应寒冷环境——减少保卫细胞以降低热量损失,增加叶肉细胞以储备更多能量和物质。
更重要的是,叶肉细胞在HT猕猴桃中表现出更多与抗氧化和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能更好地应对寒冷带来的损伤;而HY猕猴桃的叶肉细胞则更多表达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主要通过消耗储备物质来应对寒冷。
发现关键的抗寒负调控基因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的抗寒负调控基因——AaTIFY。这个基因的表达量越高,猕猴桃的抗寒能力就越弱。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他们将AaTIFY基因导入普通猕猴桃中,让其过量表达。结果显示,这些“高表达AaTIFY”的猕猴桃在寒冷环境下表现得更差,叶片萎蔫更严重,细胞受损更明显。
进一步研究发现,AaTIFY属于TIFY基因家族,该家族成员通常参与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号传导。在耐寒的HT猕猴桃中,这个基因的表达被抑制,从而提升了整体的抗寒能力。这一发现为猕猴桃抗寒育种提供了精准的基因靶点,未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抑制这个基因,就能培育出更耐寒的猕猴桃品种。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猕猴桃的抗寒机制,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将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猕猴桃研究,为植物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