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林佳欣)8月27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第三期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本期沙龙以“资源激活,教育创新——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社教活动体系构建路径探讨”为主题,邀请博物馆界、科技界及传播界多位专家,围绕社教活动创新、资源壁垒突破、馆校合作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活动现场
据悉,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自2024年5月30日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公众对展陈互动性、主题深度和教育活动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博协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丹丹以《博物馆展教融合的创变思维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她结合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展览经验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提出建议:博物馆教育需打破“展是展、教是教”的割裂模式,将展览空间转化为“城市书房”。“我们把北京城当作最大展品,用15分钟让孩子读懂北京故事,用800天展览为中轴线申遗预热。”杨丹丹表示,社教活动应“从物到人”,通过“问题链”设计让观众从“被动看”转向“主动问”,最终实现“展中有教、教中见展”。
中国博协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丹丹
会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黄春锋通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充分发掘利用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一馆两址”的红色资源开展社教活动实践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提出建议。他介绍,纪念馆针对大中小学生及社会观众不同特点开发了“觉醒年代”研学行、“七个一”活动、周末研学及精品党史课等品牌课程活动,将红色故事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立体课堂”。黄春锋表示:“我们330名新青年志愿者已‘接管’周末讲解,让百年前的‘觉醒新青年’与今天的新时代青少年对话。”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黄春锋
对话交流环节中,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劲硕直言,科学家博物馆需明确核心受众。“科学家精神教育主要应面向科技工作者和高级知识分子,同时兼顾青少年群体。”他建议通过学科史梳理、科学家人性故事挖掘、紧跟社会热点等方式增强传播力,“比如在抗战胜利80周年期间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特展,通过科学家艺术爱好等故事拉近与公众距离”。
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劲硕
中国工艺美术馆社会服务部主任、副研究员李妍提出,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特有的资源,需要深度挖掘与梳理,开发出有本馆特色的教育产品。以中国非遗馆为例,该馆开发出20余项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这既符合场馆的职责使命,即传承、传播非遗,同时又符合观众想动手体验非遗的需要,让观众在动手创作中感受中华造物之美,感受工匠精神,观众有了获得感和创造的幸福感,目前这已经成为该馆有吸引力的特色教育活动。李妍建议科学家博物馆也要深挖本馆的特色资源,结合观众的当下需求,开发出富含“科学家精神”的有“温度”的教育产品,让青少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被“科学家精神”所感化,化为向科学家学习的坚定力量。
中国工艺美术馆社会服务部主任、副研究员李妍
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朱一鸣展示了“农耕科普剧”的创新实践:与学校合作编写剧本、寒暑假推出沉浸式研学体验营、联合企业运营降低成本。“我们鼓励青少年亲身实践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吸引了包括少数民族和外国家庭等在内的众多亲子群体报名参与。”她提出,科学家博物馆可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发“农业科学家”主题研学活动,实现馆内外社教资源联动。
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朱一鸣
本次沙龙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社教活动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创新思路,未来有望通过资源激活和教育创新,让科学家精神更好地走进公众视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光明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