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发现矮星系里的“流浪黑洞” 揭示黑洞成长的另一种路径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学家发现矮星系里的“流浪黑洞” 揭示黑洞成长的另一种路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9 04:15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光明日报上海9月8日电(记者颜维琦、齐芳)在我们习惯的宇宙图景里,大质量黑洞常被视为星系的“心脏”。但越来越多的观测表明,某些黑洞并不老老实实待在星系中心,而是会偏离核心,在星系盘或外侧边缘地带“游离”。这些“流浪黑洞”就像迷途的旅人,在宇宙中四处游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该台科研人员带领国际团队,在一个距离地球约2.3亿光年的矮星系里发现了这样一个“不安分”的黑洞。它没有待在星系核心,而是偏离中心近一千秒差距(约3000光年),并且喷射出射电喷流。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西班牙、瑞典、韩国等国家的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

  在近邻矮星系中发现的这个“离核、原位吸积、带喷流”黑洞,是目前红移最低、证据最扎实的“流浪黑洞”案例之一。这项发现进一步强化了“黑洞增长并非仅限星系中心”的认识,让“流浪黑洞”从理论猜想变为“看得见”的直接观测,也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新视角。

  矮星系质量小、演化历史相对简单,它们就像“宇宙化石”,保存了早期黑洞成长的线索。理论预测,星系并合后的引力波反冲或者多体相互作用,容易让黑洞在浅引力势阱的矮星系里被踢出中心,成为在星系外围游荡的黑洞。一些模拟甚至指出,相当比例的矮星系黑洞会偏离中心达到一千秒差距量级,但长期以来缺少直接、明确的观测证据。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安涛带领的国际团队把目光投向了一颗名为MaNGA 12772-12704的矮星系。基于“近邻星系光谱巡天”的积分视场光谱数据,科研人员发现这个星系呈现较弱的活动星系核特征,星系整体形态规整、没有明显并合或双活动星系核迹象。关键一点是,与之成协的射电辐射并不在星系的几何中心,而是偏离中心将近一千秒差距。

  为了确认其本质,团队利用甚长基线阵列射电望远镜,在1.6GHz和4.9GHz两个波段开展了深度成像。结果显示:该源与星系中心的角距离为2.68角秒(对应0.94千秒差距),射电核心亮温度超过十亿开尔文,在1.6GHz图像上观测到沿东南方向延伸长约2.2秒差距(7.2光年)的射电辐射结构。这些都是典型的活动星系核特征。不仅如此,团队还系统梳理了1993至2023年间的档案数据,发现该源在几十年尺度上呈现非单调的“时强时弱”变化,符合“长期、原位吸积”的行为,这与超新星遗迹在数年时标内单调衰减的常见规律明显不同。结合其宿主星系恒星质量,黑洞质量的经验估计约为30万倍太阳质量,属于中等质量黑洞范畴。综合多个观测特征,可以确认:这是一个正在活跃吸积、拥有喷流的游离黑洞。

  安涛告诉记者,过去主流观点认为,大质量黑洞主要在星系中心、依托“中央气体库”集中进食而迅速长大。该研究则证明黑洞不在中心也能稳定吸积并形成喷流。这为早期宇宙超大质量黑洞的“分布式进食/多点生长”提供了实证支撑。

  “这促使我们思考,早期宇宙中的黑洞成长未必只靠在星系中心‘一口气吃胖’,也可能依赖在星系各处的零散进食与后续并合,从而在不足十亿年的时间内成长为上亿倍太阳质量的庞然大物。”安涛说。此外,黑洞虽然位于“郊区”,也能对宿主环境产生影响。“流浪黑洞”也能喷射出强劲的物质流,向周围气体注入能量、扰动动力学并调控恒星形成。这激发我们重新审视黑洞—星系共演化:黑洞不只是中心“引擎”,还可能在星系外侧悄然改写宿主的生命历程。

  随着下一代望远镜到来,“流浪黑洞”或许会被更多发现。未来,极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将能精确测定矮星系的光学中心和结构,深度获取高分辨率光谱,发现更多离核或游离黑洞候选体,扩展样本规模。随着“中国天眼”核心阵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天文学家将有机会以更高灵敏度和分辨率进行系统巡天,探测到更微弱的射电信号,甚至直接分辨出亚秒差距级别的微型喷流,为偏核黑洞的确认和统计研究带来突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9日 08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博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

  • 在智博会上感受“智慧”养老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