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第二十七届中国科技年会平行论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7月10日在北京召开。
聚焦“破界·重构·赋能——共筑学术出版新生态”主题,“学会服务365”联合光明网推出《期刊大咖谈》专栏,对话国内外顶尖期刊主编和出版人、期刊评价专家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深入探讨一流期刊建设的策略、方法和路径,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探索解决方案。
张铁明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
在科技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愈发密切的当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成为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在前行过程中,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格局,是增强我国学术影响力的关键路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围绕这一核心,从自主平台搭建、AI技术运用、评价体系革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思路。
自主平台建设:优化期刊资源配置与出版生态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注入新动能。但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两头在外”现状——选题多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外流,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学术发表权拱手送给国际出版机构等问题。而且,国际出版平台凭借长期积累的国际口碑和远超国内自建平台的资源数据量,持续巩固优势,对我国建设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集群平台构成了现实压力和挑战。
然而,面对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科技期刊正加快迈向以自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自建平台亟须加快数据积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平台影响力与服务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为推动学术成果回流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中英文期刊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学术成果更广泛地传播,也能为我国自主平台积累运营经验、扩大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夯实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AI技术应用:驱动出版模式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辩证看待,应在规范发展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当前,这一技术正为科技期刊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已深度介入从科研到出版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科研人员确定研究方向、优化研究路径、分析研究数据、写作论文,到科技期刊进行选题策划、审稿人匹配、投审稿流程效能提升,以及后期的编辑加工与传播等,都能看到AI的应用身影。
但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AI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严格规范和有效监管为前提。由于其对大语料支撑存在较强依赖,若语料不足或不科学可能出现自主生成内容不可信的情况,这对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带来严重威胁。此外,AI难以替代人类在科研中闪现的火花式灵感与质变瞬间的思维突破,更在学术诚信与学术伦理层面带来了日益凸显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科研过程中不能过度使用AI工具;在科技期刊领域绝对不能完全依赖AI开展学术评审或内容把关,必须保障同行评议专家(即“人”)的最终决策权,建立健全相应的治理机制。目前,一些学术机构、行业学协会及出版机构已经或正在制定人工智能应用于科研与学术出版的指南规范,这无疑是规范AI应用的关键举措,将为推动AI技术在科研与学术出版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评价体系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科研与期刊评价标准
面向未来发展,科技期刊需建立符合国情的评价体系,这对期刊发表高质量成果、引领学术前沿、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服务国家战略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此,建立中国特色的科研与期刊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将综合考虑学术质量、创新价值、社会影响及对学术共同体的实际价值等多维指标,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和科研需求,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差异化。
在评价体系创新过程中,我国已经开展了期刊分级目录和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等新的实践探索,部分试点已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评价模式,学术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在科研评价导向上,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正在制定、落实清晰的政策,引导科研人员将一定比例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依托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助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与学术影响力。
策划组:王朝阳 张佳兴 林佳欣
统筹组:刘旭波 李丽君
记者:林佳欣
脚本整理:李鑫怡(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