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9月28日,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TheInternationalMonth2025:Openness,Cooperation,Trust)将于10月全面拉开帷幕,主题为“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将联动国际科技组织、地方政府、全国学会及地方科协,在国内北京、上海、浙江、海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法国、巴西等5个海外国家落地约60场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为全球科技界搭建开放合作的广阔平台。
主场会议搭台,凝聚全球科技共识
作为“开放合作月”的核心力量,民间科技外交主场会议活动将汇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中国科协牵头主办等重磅会议。
其中,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9月27-29日在海南海口举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介绍,大会将汇聚形成“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迎来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的全球首次亮相,为打造全球汽车产业治理和国际性多边合作提供新平台。
10月12-17日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以“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为主题。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陈锐表示,大会将充分分享中国的工程实践成果和经验,为全球工程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届时还将发布《上海宣言—主动作为: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与“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截至目前,已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近300位境外嘉宾确认参会,涵盖联合国官员、各国政要、工程院代表及工程领域专家。
此外,10月24-26日在浙江温州举办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以“汇聚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将邀请近800名中外顶尖科学家、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参会,发布《2025全球职业中早期科研工作者成长发展报告》;10月27-30日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将开展10场平行论坛,发布十项共识性成果,3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嘉宾将共探人工智能赋能发展新路径。
科技人文双驱,破解全球发展难题
“开放合作月”特设科技引领未来发展、人文促进开放信任合作两大交流活动,从技术创新与人文交流双维度推动国际合作。
在科技领域,20余场专业学术会议将聚焦前沿赛道。10月将在杭州举办的2025年国际生理学学术大会、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毒理学大会、桂林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2025、海口举办的第十六届亚太物理学术会议等活动,将围绕生理科学、新材料技术、物理学等领域展开深度研讨。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张斌表示,系列活动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在人文交流领域,中美神经科学青年合作项目、中国-南非青年科学家论坛等10余场活动将陆续开展,搭建中外科技工作者互信桥梁。“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张斌说,“系列活动立足科技发展的人文需求,搭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对话平台。促进中外科技工作者在理念、方法和实践层面的深度交流。”
创新互鉴破局,反对“科技壁垒”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个别国家构筑‘科技壁垒’和实施歧视性政策,对全球科技合作生态造成干扰。”张斌表示。为此,“开放合作月”以创新促进文明互鉴板块为抓手,在中外6个国家举办近20场交流活动,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推动科技知识跨文明传播与融合。
如9月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三届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推动全球机械领域协同发展;10月在武汉开展的国际智能制造创新论坛,促进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仿真大会,助力亚太地区仿真技术融合创新。
“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张斌表示,活动将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创设“科协搭台、国际科技组织唱戏”的示范模态,从“高端的凝聚共识”到“专业的攻坚克难”,从“增进互信”到“文明互鉴”,预计汇聚近百个国家的科技力量,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精准医学等领域发布《数字地球可持续发展倡议》《建模仿真塑造世界数字化宣言》《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携手成长倡议》等数十项重要成果,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全方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了解,本次“开放合作月”不设开闭幕式及宴请,同时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利用数字化平台拓展国际参与。汇聚全球科技界“正能量”,向世界展示“开放、信任、合作”的强大力量,助力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记者 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