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年,我们共研一架低空飞行器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三年,我们共研一架低空飞行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30 04:05

  【一线讲述】

  讲述人:罗明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副院长)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推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全面启动。作为全国首批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六所高校之一,北航正以超常布局探索低空领域人才培养新范式。

  在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规划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并非对传统学科的简单复制,而是面向智能时代的一种全新战略布局。所谓“全新”,就在于学校建立了一套“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再是先上完课程再做实验,而是从大二开始就要共研一架低空飞行器,用三年时间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实机试飞的全过程。在项目推动下,多门核心课程被串联起来,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课堂—实验—实习”的传统路径,也打破了产业与课堂之间的“围墙”。学生不仅要在校园里学习气动设计、智能控制,还将走进中国商飞、峰飞航空、小鹏汇天等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课堂学习+项目实践”的交替进行,意味着他们在求学期间就能深度接触行业最前沿,也为未来就业和科研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才培养层级上,学校也下了大功夫。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2024级学生已完成遴选,2025级已完成高考招生。研究生培养计划则瞄准高端交叉领域,每年将培养近300名硕博生,逐步形成梯队化、可持续的人才供给模式。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该专业迎来了首批20名国际留学生,他们来自波兰、马来西亚、蒙古等9个国家,与中国学生一起组成低空技术的“国际联队”。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全英文授课方向,为国际交流与合作铺路。

  现代优质教育当然不能只停留在教室里。在资源整合上,学校发挥“两地三校区”的优势,构建了由“3个培养主体”(北京校区、杭州校区、联培企业)、“3个培养环节”(理论课程、项目科研、联培实践)、“3类培养师资”(本校教师、企业专家、国际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在北京校区夯实理论设计,在杭州国际校区和天目山实验室聚焦加工制造与实机试飞。这样的安排不仅对接长三角低空产业集群,也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切换角色,做到“既能画图纸,也能看蓝天”。

  师资与平台同样重要。相关学科建设由向锦武院士领衔,多位型号总师、副总师、国家级领军人才担纲,整合了校内7个学院的力量。支撑教学的,是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4m×3m大型风洞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对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就能与这些平台打交道,接触一线数据与案例,无疑是一种“站在未来门口”的体验。

  低空经济的兴起,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教育提出了全新命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会操控无人机的“技能工人”,而是能在低空场景里统筹考虑安全、效率、管理与伦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过硬基础;既要敢于创新,又要脚踏实地。这契合了北航提出的“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四强”育人理念。

  从“高空”到“低空”,从“科研”到“教学”,北航迈出的这一步,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它告诉我们:新兴产业的浪潮中,教育不能滞后,更不能缺位。

  当未来某一天,我们在城市上空看到安静穿梭的低空飞行器时,也许会有人想到,这背后有北航师生多年的探索与坚守。而这份探索,正是教育与产业共同奔赴未来的生动注脚。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4版)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桑龙高速建成通车

  • “乾隆花园”将向观众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