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0月11日上午,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专题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
本次论坛以“聚力科创 协同全球 共筑气候韧性农业”为主题,围绕气候韧性农业的战略框架、理论创新、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展开深度研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美国环保协会(EDF)副总裁秦虎,中国气象局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出席论坛并先后致辞,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主持开幕式。
孙其信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探寻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路径。极端天气给粮食种植带来诸多困难,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尽管我们已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体系,但这一目标单靠一所高校的力量难以实现,亟需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汇聚全球智慧。同时,还要建立具有韧性的粮食供应体系,这不仅关乎生产,还需要和平环境、稳定供应链以及更完善的经济金融支持。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粮食系统转型,并制定了清晰的实施路径,我们必将全力以赴,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更美好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主旨演讲环节,法国农科院副院长 Jean-Francois Soussana 以“”Building resilience and climate neutrality: climate proofing EU agriculture”为题,分享了欧盟在构建气候中性农业、提升农业气候适应性方面的政策框架与实践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深入剖析“全球变暖加速与气候极端化加剧”的趋势,为理解气候韧性农业的现实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韧性食物系统高级总监 Jennifer Chow 围绕”Future Fields: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Climate Resilient Agriculture”,提出了未来气候韧性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关键方向;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教授郑大玮则聚焦“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与技术途径”,从技术实操层面分享了可落地的适应方案。
活动主旨报告环节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通过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的深度融合,不仅深化了全球对气候韧性农业的认知,更凝聚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核心共识,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记者 李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