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是确保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研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尤其关注粮食安全战略体系中“生物育种”作为源头性技术的战略地位与制度支撑。从保障主粮绝对安全、实现口粮基本自给,到适应多元营养需求、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生物育种始终是连接国家资源要素配置、农业自主能力提升与未来粮食供给结构转型的基础性支点。然而,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种源依赖进口、育种体系分割、核心技术封锁等现实挑战。深入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突破“卡脖子”问题的战略关键。
近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及其团队所著的《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对外发布,聚焦高水平开放背景下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尝试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审视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与制度保障逻辑之间的张力及其演进趋势。全书通过对外部风险压力、国际规则约束与国内政策协调机制的系统分析,提出构建韧性导向、风险可控、制度协同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框架,旨在为我国在更深层次开放格局中推进农业安全转型提供政策思路与学理支撑,体现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从“内部保供”向“系统协同”转变的时代趋向。
研究团队从政策优化视角,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政策从“黄箱”向“绿箱”转型,加强政府公共科研投资,构建合规性技术支持体系等建议,为下一阶段育种产业链制度建构提供了若干理论指引与可行路径。
从理论构建角度看,该书提出的“三元平衡”分析框架将生产、消费与贸易三大变量系统性整合,突破了长期以来以“产需平衡”作为粮食安全测度标准的单一逻辑。在此框架中,粮食安全不再被简化为国内生产的静态保障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涉及市场结构、价格信号、制度边界与风险治理的多维系统,强调贸易内生性与市场联动机制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视角,粮食安全的战略含义也随之拓展,从“自给为主”演变为“统筹可控”,从“数量保障”迈向“结构优化”,而生物育种在这一演化路径中体现出更为本源性的支撑意义。稳定的粮食供给体系背后,必须有强韧的种质资源支撑、有序的技术演进路径与完善的科技转化机制。无论从全球经验还是历史演进看,能够稳定粮食基本盘的国家,无一不具备领先的育种能力、系统的科研投入与成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因此,在“三元平衡”治理逻辑之下,育种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应当作为制度设计与战略规划的优先变量加以系统考量。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处于深度重构期,俄乌冲突、中美摩擦、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等重大变量交织叠加,使得传统“以价定产、以补调节”的粮食保障模式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在种业核心资源配置全球不均、技术壁垒层层设限的当下,谁能率先在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新型分子标记、人工智能育种辅助系统等前沿技术上实现突破,谁就能掌握未来农业发展的“上游权力”。书中关于多边治理中“制度赤字”“机制失灵”“规则模糊”等挑战的分析,凸显了中国必须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塑造者”。而在基因资源获取、种质共享机制、知识产权治理、绿色贸易规制等领域,中国生物育种技术与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将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边界构建。因此,从战略高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体系构建,既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制度护栏,也是推动生物育种技术“走出去”的桥梁通道。
《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一书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制度路径,也为以生物育种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逻辑空间与政策支撑。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值得各级决策机构、科研单位、农业管理者、种业企业广泛阅读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多关于“开放—融合-创新”的政策设计与制度集成,不断夯实农业强国和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