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3日,以“工程科技前沿”为主题的论坛在上海举行。作为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坛汇聚全球中外工程领域专家,围绕技术创新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展开探讨,旨在将“上海方案”转化为“世界解法”,推动创新成果跨越地域边界。
活动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在“智能无人系统发展前沿”报告中介绍了智能无人系统发展简介、技术前沿、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阐述我国智能无人系统发展的现状。他列举了智能无人系统在自动驾驶、工业、服务业、公共场所导览、智能无人机、水面、水下无人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出工程技术正以最务实的方式,拓展人类的“探索空间”,将“民生福祉”从愿景变为现实。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奥泰因•赫尔佐格在“面向整体制造与业务流程的人工智能模型”主旨报告中提到,“暗厂”背后的“人工科技”是智能体通过控制整体流程,让机器人可以实现7*24小时连续生产作业。他表示,“暗厂”并不是工业化的最终形态。自动化的工业化管理需要很多“暗厂”,每个“暗厂”都需要和全球的供应链连接在一起,让新技术和数字孪生相结合,让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参与,优化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物流等整体流程,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帮助我们打造一个绿色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在“迈向智能化、可持续化与健康福祉的纳米纤维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旨报告中介绍,智能纤维从棉花糖的糖丝纤维中获取灵感,通过科技塑造现有的材料,让“糖丝纤维”带着药物分子包裹皮肤减轻疼痛感;带着传感器监测糖原、监测心跳。未来,智能纤维在智能穿戴设备的进步也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
从无人智能系统到高科技“暗厂”,从数字孪生到可持续材料,工程技术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从“单一建造”迈向“系统创新”——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程建军在“引领信息通信融合创新,筑牢‘AI+’时代数智根基”主旨报告中表示,信息通信领域工程技术要深刻把握AI时代的广阔机遇,要综合利用理论创新、架构创新、工程创新的手段,还要兼顾经济性与规模性,通用性与多样性,还有确定性与灵活性等多方面因素,来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为服务人类生产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技术适配需求、工程服务民生”的理念正在全球工程界形成共识,为创新突破奠定了思想与实践基础。正如缅甸工业部部长查理·丹在致辞中提到,“从AI驱动的智能工程到自我部署的基础设施,从可持续发展到制造行业,我们都在书写人类进步的篇章,不是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合作,不是通过对资源的消耗,而是通过创造来实现这样的梦想。绿色工程不只是一个学科,更是一个道德指南,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同理心通向未来”。(记者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