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8日—29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大模型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以大模型的理论突破、技术前沿、产业落地与生态共建为核心议题,吸引约600名业界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参会,同期发布大模型专项基金、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并开展多场高端学术报告与专题研讨,为我国大模型领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战略需求,政产学研共话大模型发展方向
开幕式上,与会领导与专家围绕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深入剖析大模型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赋能数字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监事长、北京理工大学黄河燕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国务院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而大模型正是我国引领通用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核心支点。她回顾,过去一年学会围绕大模型学术前沿,开展多项技术交流与政产学研互动工作,未来将持续深化大模型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融合,助力培养学术和技术人才,推动前沿理论创新与可靠应用落地。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刘培俊司长聚焦“数字中文”建设。他提到,今年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在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据要素价值”。他强调,大语言模型既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推动器,又依赖大规模高质量语言数据支撑,语言与技术需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为大模型创新提供基础保障。
院士专家领衔学术报告,碰撞大模型前沿思想
大会邀请6位业界著名专家作特邀学术报告,其中管晓宏、方滨兴两位院士的分享聚焦大模型基础理论与核心机制,引发广泛关注。
管晓宏以《语言、音乐计算智能与社会系统幂律》为题,提出幂律是自然与工程系统中的普遍数学物理规律,语言表达、音乐旋律等社会系统同样存在幂律特征。他在报告中阐述如何建立定量计算模型分析这类特征,揭示幂律存在机理,其研究成果将为人工智能语言生成、人工智能作曲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方滨兴围绕《人工智能的奖励函数意味着什么?》展开探讨。他指出,当前主流观点仍认为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意识,但奖励函数的引入使强化学习等系统的行为呈现不确定性与探索性。尽管不能断言AI具备意识,但其根据外部激励与预设目标调整行为的过程,可能呈现出“自主”特征,为理解AI决策机制提供新视角。
此外,澳门城市大学周万雷教授、北京产权交易所前董事长熊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继荣教授、复旦大学邱锡鹏教授分别就大模型伦理与安全技术、算力对人类社会的变革影响、扩散大语言模型新范式“LLaDA”、情境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路径等主题作报告,为参会者呈现大模型领域多维度的前沿研究成果。
大会还举办“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下一站是什么?”专题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大模型能力提升需依赖高质量多样化数据与高效数据利用方式,智能体发展应构建“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闭环机制,科学智能则是AGI发展的重要试验场;同时,AGI仍面临数据瓶颈与算力限制,需探索新训练范式与自构建Agent系统突破困境。
大会还围绕生成式AI、知识图谱、具身智能、情感计算等热点方向,组织13场专题论坛,由学会13个相关专委会协办,百余名学者与行业专家进一步探讨大模型技术前沿进展与应用趋势,为我国大模型事业发展凝聚智慧与力量。
两大专项基金落地,助力青年人才培育与技术突破
为加速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青年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大会现场发布两大专项基金,总规模达800万元,分别聚焦不同技术方向与合作模式,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大会同步公布2025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入选名单,十篇聚焦大模型、信息检索、跨模态学习等前沿方向的博士论文脱颖而出。
入选论文中,清华大学王晓智博士的《语言模型知识理解与增强技术研究》、叶子逸博士的《基于脑机接口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郑楚杰博士的《大语言模型对齐关键问题研究》,北京理工大学迟泽闻博士的《多策略对齐驱动的跨语言迁移学习研究》,浙江大学陈想博士的《知识驱动的跨模态可迁移提示学习研究及应用》等成果,覆盖大模型核心技术、跨学科融合、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展现我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青年学者的创新能力。学会表示,该计划将持续为领域培育高素质人才,夯实青年人才梯队建设。(记者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