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正在以何种方式改变科研范式?全球科学家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并应对挑战?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接受了记者采访。
杜宁凯表示,探讨人工智能与科学的意义,正在于明确“利用人工智能推动而非阻碍人类发展”的方向——既要预判并规避最坏情况,也要充分释放AI在科学进步、技术革新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潜力。
效能革命,AI正在重构科研能力边界
“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机器学习,它作为一种技术已发展了数十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最早于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场会议上被提出。”杜宁凯从AI的技术演进脉络谈起,勾勒出其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影响。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 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在论坛开幕式上作报告
从2018年谷歌旗下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的阿尔法折叠(Alpha Fold)首次破解蛋白质编码、识别蛋白质折叠过程,到如今助力研发可持续新型材料、推动药物“重定位”与全新药物研发,AI正持续打破科研边界。在诊断学领域,其读取X光片、CT扫描图像甚至核磁共振成像(MRI)时,部分情况下检测肺癌的准确率超过人类单独检测水平。
借助强大算法、海量数据与GPU计算能力,AI让人类得以处理“任何单个科学家或科学家团队都无法独立处理”的超大规模数据集,彻底改变了传统科研的能力边界。
杜宁凯认为,“数据质量是核心前提,实验的质量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必须通过严格验证确保数据符合任务需求、真实可靠,这要求科学界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数据库性质。
风险平衡,在机遇与风险间锚定方向
AI在为科研注入强劲动能的同时,也潜藏着各种风险,如何平衡机遇与隐患,正是“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这一会议主题的核心意义所在。
杜宁凯表示,“人工智能可能被用于邪恶目的”,这一判断体现在两个关键领域。其一,AI会复制甚至加剧人类的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智慧或认知中‘最糟糕一面’的映射”;其二,在自主致命武器领域的应用,可能对人类福祉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风险引发了部分科学家与民间社会人士的担忧,甚至呼吁暂停或停止AI领域部分研究,尤其是“超级智能”相关工作。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 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
他同时强调,不能因恐惧而否定技术价值。“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一项技术都会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无论是过去的内燃机、核裂变技术,还是当下的AI、未来的量子计算,关键在于“找到优化技术应用的方法”。
体系适配,科研与教育的协同变革
AI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更倒逼科研模式与教育体系的深度变革。
“未来的科研工作节奏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快”,杜宁凯指出,这一变化对科研从业者与教育体系提出双重挑战。对科学家而言,在深耕自身研究、掌握科学与数学知识及相关背景学科内容的同时,必须补充“人工智能工作原理的基本认知”,才能适应AI赋能下的科研新节奏;对教育体系而言,则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组织与教学模式——既要明确如何整合科学、数学与AI技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以更广泛视角看待科研问题的思维。
在他看来,AI对科研的改变并非简单的“加快速度”,而是具有变革性的范式重构,“这种变革要求我们以更广泛的视角,涵盖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更广泛的科学研究领域,这可能是我们以往从未经历过的。”而实现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让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形成有效协同,唯有构建两者持续互动的机制,才能真正驾驭AI,让其成为科学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坚实助力。(记者 武玥彤 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