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0月30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围绕我国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新任务,集结食品科技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食品产业乃至全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孙宝国、朱蓓薇、吴清平、陈坚、单杨、谢明勇、金征宇、薛长湖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本届大会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佛山大学等8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承办。
搭建跨界融合交流平台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本届年会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成果展示、创新孵化、论文张贴、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梯队,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为食品工业面向“十五五”的新征程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年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授予仪式。本年度授予李宁、丁钢强、马海乐、史贤明等4位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称号。2025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同期举行,表彰了6位科技成就奖和15位青年科技奖的获奖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担的2项全国学会服务国家战略专项成果在会上发布,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新食物资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为我国食品产业实现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以及为未来人才战略规划提供重要指引。
凝练产业“真问题” 转化更多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我国食品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回望“十四五”,我国食品行业实现了诸多创新突破,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食品加工技术快速升级、食品营养与健康水平稳步提高、食品机械装备智能化也有了长足发展,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2025年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9万亿元,同比增长2%;利润总额41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近13%。
广东省广州市副市长赖志鸿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广州素有“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食品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市场空间广阔,现有规上企业400多家,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1700亿元,餐饮业营业额超千亿元。诚挚希望以此次年会为契机,各界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融合等方面深化交流、共谋发展。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主任孙传范在致辞中指出,我国食品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食品相关领域部署了“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重点专项,截至目前已立项123个项目,农村中心负责“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重点专项实施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亮眼成果。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为民在大会致辞中表示,食品科技是守护亿万民众健康福祉的强支撑,也是驱动食品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面向未来,广东省科学院将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规划部署,大力促进生物合成、新质蛋白等领域的发展,从源头夯实食品安全与供应链韧性的科技根基。
院士专家前瞻引领 开启产业美好新篇
在大会报告环节,AI赋能、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生物合成、绿色低碳等成为关键词。与会专家表示,面向“十五五”,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化是驱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以《AI重构饮食生态——食品工业4.0赋能家庭烹饪智能体的技术跃迁》为题,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技术跃迁赋能现代饮食生态的全链条革新。她指出,在全球追求营养健康与适应快节奏生活的背景下,AI正深度重构饮食生态。当前,食品工业4.0通过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等技术,赋能家庭厨房实现从“工具智能”到“生态智能”的跨越,通过“食品科学+AI”,以智慧厨房为支点,创新分区控温等智能烹饪技术,实现“零厨艺”制作高品质膳食,让烦琐的烹饪、复杂的健康管理、冗杂的选材过程都变得简单。
随着大食物观、大健康观日渐深入人心,如何挖掘更多食物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成为食品科技界关注的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创建及其在食品生物制造中的应用》的报告中,探讨了通过微生物资源开发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在《从柑橘加工到生物合成》报告中指出,要突破柑橘传统加工的产业发展瓶颈,关键在于推动加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通过拓展加工新资源、创制成分合成新路径、优化高值产品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通过构建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对类黄酮等目标成分的可持续、定向生物合成,逐步取代传统依赖植物提取的生产模式。
绿色、低碳是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中不变的主旋律。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十五五”时期,将重点聚焦6个层面的重点任务:国家碳规划、行业碳管控、项目碳评价、地方碳考核、企业碳管理及产品碳足迹。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清华大学开发的最新成果天工LCA数据系统(TIDAS),可用于在食品生命周期评价各单元过程的数据要素,已应用于谷物、果蔬、畜禽、海产等食品领域。
集结食品科技领域才俊 彰显多学科创新成果
本届年会设置了近50场活动、300余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收录近800篇论文摘要,张贴交流了200余篇海报。同时,融合地方需求,设置特色鲜明的粤港澳科技论坛与青年沙龙、食用菌创制与开发特色专题,助力地方产业与科技人才引领。
此外,围绕AI、新质蛋白、合成生物学、脑健康、医学食品等领域,以专题研讨赋能新质生产力等行业热点,并针对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就2025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人工智能与食品、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管理及科学循证、新质蛋白创新发展、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植物基食品创新发展、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食品风味科学前沿等内容设立专题,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学会组织2024年6项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竞赛的优胜者参加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7名同学分获中国科协主席奖和单项奖,年会期间也对上述获奖者进行表彰。(田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