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鄂西群山之间,一场从“硬件输入”到“生态重塑”的教育变革,正悄然改变着山区孩子的未来。湖北省利川市东城岩洞寺小学,华中师范大学郑旭东教授正远程连线为利川市三百余名科学教师分享数字化进程中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案例。
这不是偶然一次的“技术连接”,而是中国国新投入资金,所属企业国新文化承办,为利川教育量身打造的“数字+人才”培育工程的缩影:用硬件架起数字桥梁,打破资源壁垒,用内容重塑本土师资培育模式,筑牢育人根基。
筑数字通路:让深山课堂连向“外面的世界”
看,汪营鱼龙小学的孩子正跟着城区老师学水彩,忠路镇教学点的学生也正在专递课堂里和城里孩子同步学英语……这张覆盖全域的“教育数字网”,正是国新文化为利川搭建的“教育资源快车道”。
这是安装在利川市教育局的“全连接教学平台”,教育局领导通过登录平台,能够实时切换利川全市58所学校的教学实时画面,实现远程带教和督导巡课,极大缩减了教师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全连接教学平台”不同于传统的设备捐赠,它是将高速网络、互动终端、资源库整合为一体的“数字教育高速公路”,能够串联起优质校与乡村校,让每一名乡村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此前,利川60%的乡村学校因缺少师资,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常年“开不齐、上不好”,如今,全市乡村学校通过平台接入优质课程资源,艺术课开齐率已从40%跃升至95%。
育本土“火种”:让教师成为改革的“主引擎”
“教育数字化能落地,关键看老师——如果老师不会用、不敢用,再先进的设备也会积灰。”国新文化教育帮扶团队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帮扶的核心。为此,围绕“校长领航、干部攻坚、教师赋能”,打造了分层分类的数字化培训体系,为利川打造一支扎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本土教育力量。
校长当先锋,数教才勃兴。2023年3月,50名利川校长赴广州参加“领导力数字化提升研修班”,学习“智慧课堂”环境下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回到利川后,市教育局出台《数字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利川市第三民族实验小学率先开展数字化图形化编程启蒙、艺体学科的数字创意表达等创新课程,荣获“优秀学校空间”“优秀教师空间”等奖项,普庵小学则利用捐赠的录播教室为载体,与杭州湘师附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知识之窗。
干部当骨干,改革才落地。2023年8月,70名利川教育后备干部走进北师大,系统进行教育数字化管理课程的相关学习与实践。如今,这批干部已成为利川市教育数字化改革尖兵,利川市第二民族实验小学谭副校长牵头制定了《学校数字教学规范》,将“专递课堂”纳入日常课表,并搭建全市“乡镇教师资源池”,让优质师资通过平台流动授课。截至2025年9月,利川已有60所学校完成数字化校园改造,均由这批参训干部主导。
教师强本领,课堂才鲜活。2024年暑假,45名利川科创教师参与了机器人编程培训课,回到学校后就立刻组建了“创新领航者联盟”。一个学期,联盟成员协同指导的创意智造“声光守护镜”、3D创意编程等45项成果在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奖,其中8项获省级一等奖;2025年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利川共获奖67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3项。
2025年8月,利川市启动科学教师全员培训,覆盖全市所有小学的300多名教师,大家通过“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的模式,掌握了“用实验讲科学”“用动画讲生物”等教学方法,切实提升了科学教育水平。“以前上科学课靠‘讲实验’,现在能带着孩子‘做实验’,学生的眼睛都亮了。”参训教师牟老师的话,道出了多数乡村教师的转变。
成双向托举:从“输血”到“造血”的利川范式
“数字设备是‘桥’,师资培训是‘人’——只有桥能通、人会走,教育帮扶才能真正见效。”这也正是“数字+人才”培育模式的核心逻辑:数字平台为培训扩面,让偏远地区教师也能接触顶尖资源;而师资能力提升,又让数字设备从工具变成“武器”,避免有设备而无人用的尴尬现象。
双重赋能正在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平均1名参训教师能带动3个班级的教学改革,影响120名学生;1所建成“专递课堂”的优质校,可辐射5-8所乡村校,每年减少15%的课程空白;1套完整的校园电视台,不仅让学生学会采编新闻,还培养出2名学生参加全州校园记者大赛。
这种模式让利川教育实现了“自我造血”:2024年,利川市研培中心自主组建了“数字教学名师工作室”,由参训教师牵头,编写《乡村学校智慧课堂操作手册》;名师工作室成员利用利川思源学校等获赠的精品录播室自主录课,《细胞的基本结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17节课先后获部级精品课,利川经验开始反向输出。
听山海回响:教育生态的“蝶变”与未来
如今走进利川的乡村学校,早已不止于“有课上”,而是实现了“上好课、爱上课”。数据见证着改变,农村学校课程开齐率从40%升至95%,英语、美术等学科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学生科创类比赛获奖数较2022年增长3倍;教师状态转变,从“技术弱”到“玩创新”——据利川市教育局统计,2024年教师自主申报的“信息化教学课题”数量达到42个,是2022年的6倍。孩子仰望星空:“我要做控制机器人的程序员,把家乡画进电脑!”这些来自乡村孩子的愿望,正是教育变革最动人的注脚。
利川的“数字+人才”培育模式正在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优质案例。中国国新及国新文化对利川市的教育帮扶不仅仅是任务式捐赠,更是以央企担当为利川重塑教育生态——让数字桥梁延伸,让本土师资扎根,让每一名山区孩子与时代同频呼吸。(李显念、兰中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