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10月28日举行的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25学术年会和第二届中国大模型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带来一项重要研究发现:不管是人们说话的节奏、用词习惯,还是歌曲的旋律变化,都藏着一种相同的“数学规律”。掌握这种规律,能让人工智能(AI)写文章更通顺、创作音乐更动听,为大模型技术发展提供新方向。
管晓宏在会上作特邀报告时介绍,这种“数学规律”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很常见,比如城市人口分布、网络节点连接等都遵循类似规则。他带领团队花了多年时间,分析了大量音乐作品——从巴赫、贝多芬的古典乐曲,到周杰伦等歌手的流行音乐,发现不管是哪种风格、哪个时代的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都符合这一规律。
“这不是巧合,而是音乐本身的数学特性决定的。”管晓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团队通过研究总结出音乐旋律的三个关键特点:一是不同音高之间的间隔分布相对稳定;二是旋律的走向像“平滑的曲线”,不会突然出现特别突兀的跳跃;三是旋律会追求“多样性”,避免长时间重复单一节奏或音高。基于这些特点,团队建立了数学模型,最终证实:好听的音乐,其旋律变化都能通过这种规律来解释,这也回答了“为什么大家觉得某些音乐更悦耳”的问题。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种规律在语言领域同样适用。管晓宏举例说,人们日常说话时,句子的长短节奏、常用词汇的出现频率,甚至文章的段落安排,都能找到这一规律的影子。而当前AI大模型的性能提升,也和训练数据量增长遵循类似规律。“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这种规律优化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他表示,比如筛选更符合语言规律的文本数据,或按照音乐规律调整AI作曲的参数,就能让AI生成的内容更贴近人类习惯,自然度大幅提升。
针对“为什么人们能感觉到旋律好听”,管晓宏还提出一个猜想:符合这种规律的旋律,更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目前,他的团队正联合清华大学脑科学研究团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团队,通过脑机测量等实验方法验证这一想法。如果得到证实,不仅能帮AI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音乐喜好,还能为AI音乐治疗、情感陪伴等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管晓宏还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和信息科技团队成员,既懂科学又懂艺术。他表示,这次的研究成果恰恰说明,科学思维和艺术创作是相互促进的。“语言和音乐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底层却藏着相同的规律。”他认为,未来通过深挖这种跨领域的共性规律,能让AI大模型既具备“理性的技术能力”,又拥有“感性的艺术感知”,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开辟新赛道。(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