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沪上秋阳暖,苏城桂香浓。90岁的抗美援朝女兵钱秀珍老人坐在窗前,指尖轻抚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战场医院的院长于芝林眉眼间藏着硝烟洗礼后的坚毅。“于院长还能认出我吗?” 老人喃喃自语,目光望向苏州的方向,那里有她牵挂了74年的战友情谊。10月31日,在江苏省军区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与融通医疗健康苏州一〇〇医院的牵线下,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终于与百岁老院长于芝林重新取得联系,一段尘封在烽火岁月中的往事,随着微信视频的通话声缓缓铺展。
两位老人微信视频通话
时间的指针溯回到1950年。鸭绿江畔烽烟骤起,保家卫国的号召响彻神州。年仅16岁的上海姑娘钱秀珍,剪去长发,换上宽大的军装,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79师医院里年龄最小的护士。
年轻时的钱秀珍(老照片修复)
初入朝鲜战场,严酷的环境远超想象。时任医院院长的于芝林,这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的老兵,立刻注意到了这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小姑娘。“她那时候太小了,行军走路都让人放心不下。”在于芝林院长的回忆里,战火中的记忆依然清晰。
年轻时的于芝林(老照片修复)
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地区,夜间急行军是常态。为防止年龄小、体力弱的钱秀珍掉队,于芝林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背包绳系住她的胳膊,绳子的另一端紧紧攥在战友手中。这根普通的背包绳,在漆黑的夜里,在炮火轰鸣的间隙,成为连接生命安全的纽带。
“过冰河时,于院长总是先探路,然后回头紧紧抓着我的胳膊,一步一步带我过去。敌机来了,他第一个把我按倒在掩体里,用身体护着我。”钱秀珍的声音带着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但提及这些细节时,眼底依然有泪光闪烁,“那时候,感觉于院长就像亲哥哥,那根背包绳,就是我在战场上最大的依靠。”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地医院,于芝林院长不仅要指挥救治如潮水般涌来的伤员,还要时刻关心这个师医院里年龄最小的护士安危。他安排政工干事林均荣格外关照钱秀珍,有时甚至省下自己的口粮,悄悄塞给这个正在长身体的“小妹妹”。在枪林弹雨、生死须臾的战场上,这份超越寻常战友的关怀,如同寒夜里的篝火,温暖了钱秀珍的整个青春记忆。
钱秀珍回忆道,在于芝林的带领下,她和战友们在临时搭建的战地医院里争分夺秒,将焐化的生理盐水注入伤员体内,用撕下的衣物充当绷带,在枪林弹雨中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先后参与了长津湖战役和五次战役,用青春热血践行着医护人员的使命。1950年冬,长津湖零下30℃,积雪被炮火染成暗红。于芝林带领医疗队在松林中用门板、油布搭起“生命方舟”。24小时里紧急抢救了2800名冻伤战士。钱秀珍说:“我在于院长身边当医助,饥饿了就喂他炒面和白雪。”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在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部队接到撤退命令时,于芝林却发现21名重伤员仍在渗血。“医生必须对生命负责!”她和战友们顶着敌机轰炸,配合于院长就地手术,用松树做成担架搭就转运“生命链”,5公里悬崖走了整整一夜。伤员全部存活,护送战士牺牲4人。“只要还能救人,我们就要冲上去。”老人的话语铿锵坚定。
1951年,抗美援朝前线战事依旧激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于芝林院长不幸负伤,伤势严重,必须立即转运回国治疗。分别来得猝不及防。钱秀珍还记得,院长被抬上后送车辆时,还不忘回头叮嘱大家:“同志们:一定要注意安全,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护战友!”
于芝林近照
车轮滚滚,载着于芝林等伤员和钱秀珍的牵挂驶向远方。谁曾想,战场一别,竟是沧海桑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回国之后,钱秀珍于1954年被组织选送到南京军区卫校学习,1957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警备区医院工作,后从医院护理部主任岗位转业到上海轻工系统工作。岁月流逝,青丝变白发,74年间她一直在寻找老院长于芝林未果,对他思念的念头从未在心中熄灭。她通过老战友打听,向有关部门询问,却始终石沉大海。于芝林这个名字,成了她心底一个不敢轻易触碰,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的牵挂。
“这么多年,我常常梦到战场,梦到于院长和战友们。醒来就想,院长如今也是百岁老人了,他还健在吗?他过得好不好?”这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思念,醇厚如酒,也沉重如山。
就在钱秀珍老人以为此生再也无缘得见老院长之时,转机悄然出现。前段时间,她远在美国的妹妹,偶然在苏州日报公众号和苏州广播电视台视频号等媒体报道中看到了“于芝林”的名字!报道提及,这位百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被组织安置到了江苏省军区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如今正在融通医疗健康苏州一〇〇医院安心休养。
妹妹的一通越洋电话,传回的好消息,钱秀珍激动得夜不能寐。“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她立刻通过上海老干部局联系苏州市老干部局。一场跨越两座城市的爱心寻访迅速启动。苏州市老干部局高度重视,几经周折与苏州军分区取得联系,最终确认了她寻找的老院长,正是在苏州一〇〇医院康养的于芝林,并顺利拿到了老人的联系方式。
干休三所工作人员给老人读报
10月31日下午,在苏州一〇〇医院老干部科康养病房里。网络工程师洪准与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及时为于芝林和钱秀珍开通了视频通话。
“于院长”钱秀珍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是我,你是钱秀珍?”
“院长,我是钱秀珍啊!当年跟随您在27军79师医院的那个小护士钱秀珍!”话语一出,泪水瞬间盈满了她的眼眶。
于芝林沉默了片刻,那熟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小钱,真的是你,当年那个行军要系背包绳的小钱。”
“是我!院长,是我!”钱秀珍哽咽着,“我找了您74年啊,感谢您当年在战场上对我的关心爱护……”
“小钱啊,当年用背包绳栓住你的胳膊、身体挡炸弹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院长,更是党员,保护你是我的职责!”
一通视频电话,连接起两段白发苍苍的人生,也接通了那段被战火洗礼的青春记忆。两位老人隔着电话线,诉说着别后的思念,回忆着战场上的点点滴滴,时而开怀,时而拭泪。74年的时光鸿沟,在这一刻被深厚的情谊瞬间填平。
如今,钱秀珍正盼着早日前往苏州,与老院长于芝林当面重逢。“我想亲手为他递上一杯热茶,好好看看他,再道一声谢谢。” 钱秀珍说,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战友情,是她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这其中,苏州一〇〇医院功不可没。“于老可是我们医院的‘宝贝’,我们必须保障老英雄安享晚年。” 苏州一〇〇医院党总支副书记胡腾介绍,于芝林老院长入住以来,医院始终秉持 “尊崇英雄、关爱功臣” 的理念,为他量身定制了全方位的康养方案。考虑到于老年事已高,听力略有衰退,医院专门为他配备了助听设备和一对一护理专员,每天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膳食搭配,确保营养均衡。为了丰富于老的精神生活,医护人员经常陪他回忆军旅岁月,整理战地故事,还特意收集了抗美援朝相关的纪录片和书籍,让他在熟悉的记忆中保持心情愉悦。“于老喜欢散步,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推着轮椅带他逛沧浪亭和可园,看看园林的花草树木及亭台楼榭。” 护理专员说,于老时常会提起当年医院里的年轻护士,尤其是那个需要用背包绳牵着行军的 “小钱”,每次说起都满脸温情。
重阳节医院领导看望于芝林老人
沪苏两地相隔,却隔不断跨越74年的战友情深。钱秀珍与于芝林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抗美援朝老兵的缩影。他们在战火中并肩作战,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家国安宁,这份生死与共的情谊,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坚定。如今,两位老人的重逢,不仅是个人的心愿圆满,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正如于芝林所说:“我们这代人吃过苦、流过血、拼过命,但只要想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想起保家卫国的初心,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希望年轻人能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把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一场跨74的重逢相见即将来临。当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兵再次相见,那些烽火岁月中的记忆碎片,终将拼凑成最动人的篇章,诉说着战友情谊的绵长与厚重,见证着家国情怀的传承与不朽。(朱熙君 陆春芳 张语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