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1月13日,全球动力电池前瞻技术专题会议在宜宾举办。论坛是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唯一技术专题会议,由中国全固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承办。
论坛吸引了来自电池制造、整车企业、材料、系统集成与工艺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逾600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一代电池的“最新技术进展与核心难题”展开深度交流与前瞻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电池前瞻技术方面有一系列的新热点、新前沿,近期我国在全固态电池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速度大大超出预期。产业竞争正从“工程优化”迈入“技术创新深水区”,核心挑战已不再是产能与成本,而是如何突破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能与资源约束等根本性瓶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
当前,全固态电池热度前所未有。在欧阳明高看来,产业爆发需具备三要素,技术要厚积薄发,市场要有需求,政策有推动,三者必须同频共振。技术往往是最慢的,还需要解决很多关键问题。
聚焦动力电池产业进展及技术创新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王建涛表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呈现铁锂占比稳定在82%左右、多型号电池适配多元场景的发展特征。全产业链协同推动工业升级与性能突破趋势明显,快充与安全成为核心发展课题。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周世良进一步补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长,渗透率已近50%,磷酸铁锂电池预计将在2025年占据80%的市场份额。他强调需要关注电芯热安全与极端工况防护,提升整体安全标准。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对产业未来需求作出期望:2030年、2035年电池产业需求预计将分别增长4倍、12倍,增长空间广阔。而大规模智能制造需攻克三大关键:一是标准化,当前电池规格过多导致成本高、效率低,统一标准可降本20%-30%;二是制造原理升级,需从传统力学转向量子力学层面,结合AI与光学技术控制材料结构;三是安全与质量提升,制造合格率需从92%-95%提高至PTM级,安全标准需达PPT级。
直击下一代电池材料创新、界面问题与标准化、工程化建设难点
高电压高镍三元改性与卤化物电解质适配是提升正极侧稳定性的关键路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国华介绍了oCVD/iCVD技术,通过在高镍三元电池材料表面包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学良针对卤化物电解质的进展指出,相比硫化物和氧化物,卤化物电解质与正极兼容性更好,但面临离子电导率提升、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及电极界面稳定性等关键挑战。
电解质动态自适应界面突破性技术显著改善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侧稳定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学杰认为,固态锂电池的核心挑战是界面问题。针对现有施加高压改善接触的方案易引发锂枝晶生长、界面剥离形成孔洞等问题,他提出“双离子导体动态界面修复”思路,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作为功能性添加剂,成功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负极之间的界面接触难题,为实现固态电池的低压力运行提供了新路径。该成果重点突破了锂金属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稳定性,实现提升全固态电池在低压力运行下的循环寿命,极具产业化应用潜力。
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加速推动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芳围绕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及标准化工作展开分享。她表示,固态电池技术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新焦点,而全固态电池仍面临材料、界面及工程化等多重挑战。她呼吁通过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规范技术定义和产品研发,加速固态电池研发进程。
“材料、工艺和装备”一体化协同研发是突破当前工程化瓶颈的主要举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技术首席孙焕丽表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工程化面临材料、工艺及装备三大核心挑战。新材料体系对正负极兼容性、电解质成膜及界面设计等工艺提出全新要求,导致浆料稳定性差、成膜质量低及叠片精度难控等问题。同时,现有装备难以满足连续化、致密化生产需求,且涉及多种危化品处理。要打破传统技术路径,通过材料-工艺-装备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创新,系统解决工程化瓶颈。
圆桌论坛环节,南方科技大学先进电池乌镇研究院执行院长、创新创业学院固态电池材料及器件研究中心主任许晓雄、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教授任东生、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星宝、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高龙、四川华宜清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敏等嘉宾,围绕“全固态电池关键问题及产业化进展”这一主题进行对话。
论坛上,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新一代动力电池知识产权联盟联合发布智库报告《全固态电池全球专利分析与战略》。报告聚焦新一代电池发展与知识产权驱动作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总体态势,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竞争格局,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核心参考。(记者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