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地下盐穴化身“能源仓库”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地下盐穴化身“能源仓库”

来源:科技日报2024-06-24 09:04

  数千万年前形成的盐矿,经过开采后在地下形成一个个盐穴。如今,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这些原本闲置的地下盐穴,正在化身为储存能源的巨型“仓库”。

  作为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截至目前,常州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已顺利并网发电2周年,累计发电量超8600万千瓦时,调峰电量达2.5亿千瓦时。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实地探访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集团”)在这里开展的盐穴储气和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将天然气密封在地下1000米处

  走进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金坛储气库,只见地面上纵横排布着天然气管道,却不见高高矗立的储气罐。在这座储气库,天然气被储存在地下1000米左右的盐穴当中。

  盐穴,是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在地下较厚的盐层采矿后形成的空腔。“如果把这些盐穴利用好,既可以节约投资和空间资源,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稳定地质结构。”中盐集团所属中盐盐穴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卫炜介绍,盐穴的储气量比较大,最大的盐穴可以储存40万立方米天然气。

  中盐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盐穴四周都是氯化钠晶体,可以承受十几兆帕乃至20兆帕的压强。不仅如此,这些盐穴还有“自修复”功能。一旦盐穴出现裂缝,可以通过卤水使盐穴产生结晶和再结晶,“修复”原来的裂缝。这使盐穴成为很好的密封储存库。

  记者了解到,投用至今,金坛储气库已累计建成投产40口注采气井,每年可进行4轮至7轮注采气。随着金坛储气库JK8-3井近期顺利投产,该储气库日采气能力达27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年工作气量达10.54亿立方米,突破10亿立方米大关。

  这座储气库具有“随注随采”的独特优势,能够在极寒天气或突发事件导致用气量陡增的关键时期快速响应,进行采气保供,从而为能源保供提供重要支撑。

  打造压缩空气储能领域“中国标准”

  巨大的地下盐穴,不仅为天然气的存储找到了天然“仓库”,还可以化身深埋地下的巨型“充电宝”。常州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就是盐穴储能的全新尝试。

  “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可以利用地下盐穴来储存高压空气。在电价低时,储能电站把空气进行压缩,将它储存到盐穴中;在用电高峰,再把压缩空气调取出来发电。”谢卫炜介绍,这样就可以通过“削峰填谷”实现储能,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常州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充电宝”:该项目一期工程储能容量300兆瓦时,一个储能周期可存储30万度电,可保障6万居民一天的用电。谢卫炜告诉记者,项目远期建设规模将达1000兆瓦,肩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试验、标准创建、工程及商业运营示范三大目标任务。该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中国创造”与“中国标准”,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储能新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盐穴不只用于储存天然气和压缩空气。“我们目前正在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全国盐穴资源综合调查工作,制定盐穴建设标准,进行盐穴储氢、盐穴液流电池、盐穴储油等专项技术研究,打造国家盐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创技术策源地。”谢卫炜表示。(记者刘园园)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数读我国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网络执法成绩单

  • 中国体操队备战巴黎奥运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