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核电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高峰期,已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机组31台,核准待建机组13台,未来还将有新的机组核准,在建规模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在建规模总和。”4月27日,在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迭代升级、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跨越。
核电作为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稳定可靠的低碳能源,是能源供应的重要生力军,也是未来能源增长的重要领域。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发电到现在,世界核电产业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核能的新发展、大发展,必须建立在在运核电机组持续保持高水平核安全的基础上。”董保同强调,必须确保核电建造高质量,为未来高水平核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要尽快固化华龙、国和等主力堆型设计,以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建设带动核电建设提质增效、安全性可靠性持续提升。
“我国核电过去形成了多种堆型、多个技术来源,这一状况有其特殊历史背景,无需褒贬,但面向未来大规模发展,我们要有主力堆型、形成主序列,不要动辄改来改去,‘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对我们实施高效的核安全监管、确保高水平核安全,同样至关重要。”董保同说。
董保同指出,当前我国核电领域已经由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诸如高温气冷堆等四代堆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较高的本质安全度,但作为全球首堆新堆,没有太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技术成熟性、运行稳定性、经济竞争力都还面临不少难题,尚未跨越“摸石头过河”的发展瓶颈期。必须大力协同推动首堆新堆跨过发展瓶颈期。要全行业“同题共答”,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首堆新堆特性规律,逐步掌握技术,凝练形成技术规范。要聚焦难点聚力技术攻关,积聚高校、企业等优势资源力量攻克难点关键技术,着力提升设备可靠性和系统稳定性。要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在新堆型的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