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联合申报的《煤炭绿色管道输运及高效利用工业化成套技术》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套技术不仅攻克了煤炭长距离绿色运输的世界级难题,更在“疆煤外运”“北煤南运”等国家战略中,为构建绿色、高效、安全的能源运输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煤炭,能像自来水一样,从管道里“流”到千里之外吗?
在陕西,一条全长727公里的地下“能源动脉”正日夜不息地输送着“乌金”。这背后,是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三代科研人跨越40年的坚守与突破。
突破壁垒,管道输煤引领能源运输变革
围绕管道输煤这一构想,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历经数十年科研攻关,系统解决了多粒度级配煤浆制备、超长距离稳定输送、复杂地形防堵防漏、智能调控预警等关键难题,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创新。
整套技术成功解决了千万吨级规模多粒度级配煤浆的稳定制备,揭示了超长距离管道内固液两相流的动力学规律,解决了在黄土高原、山区等高落差复杂地形中,煤浆易堵塞、易泄漏的行业痛点,并构建了智能预警与运行调控系统,保障了管道“大动脉”的长期安全畅通。
如今,该套技术已在陕西神渭输煤管道成功应用。这条全长727公里的“能源动脉”,年输煤能力达1000万吨,日输送原煤最高达3.23万吨,相当于每日替代上千辆辆载重30吨卡车的运力。建成后的神渭输煤管道每输送1吨煤炭,综合成本比铁路运输低120元,碳排放减少40%,实现了“中国效率+绿色转型”的双重突破。这条横跨黄土高原的输煤管道,不仅是我国首条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煤工程,更成为世界运距最长、运量最大的绿色输煤通道。
依托神渭输煤管道,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成功构建起“煤矿-绿色管道运输-煤化工清洁利用”一体化绿色产业链,为推动能源运输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路径。
四十年接力,从“六五”到“十四五”的坚守
管道输煤的梦想,始于1982年。那一年,国家科委与国家计委将“管道输煤”列入“六五”攻关项目,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成为全国唯一研发单位,肩负起开拓这一全新运输方式的历史使命。
三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从实验室挑灯修正610毫米管径的阻力模型,到图纸上串联6个泵站的万余台设备的流程工艺,再到黄土高原的踏勘选址,到全国20余条输煤管道的规划布局……直至今天,建起两代浆体管道工程实验室,聚焦固体和液体转换的煤浆介质动理学研究。四十年栉风沐雨的接力,推动我国管道输煤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清华大学毕业的邬象牟院长,一生倾注于管道事业,临终前仍遗憾未能亲见管道投产。鲐背之年的盛家铎老专家,在听到神渭管道调试成功的喜讯时,双手颤抖、泪眼婆娑——这位曾徒步踏勘数十次的老工程师,图纸上的每一道曲线,都浸染着他的汗水。中汉绿智(武汉)管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铁力,从绘制第一张P&ID工艺流程图,到担任投料试车总指挥,用17年坚守完成了从蓝图到现实的征程。还有几百位专家、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倾注心血,接力托举着这一世界级工程。
“我们这一代人,把青春‘铺’在了管道里。”一位退休的老同志感慨到。正是这样的坚守与传承,铸就了今天贯通山河的“乌金血脉”。
迈向新征程,绿色智能运输未来可期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正以创新为引擎,推动浆体管道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能调控系统与行业专用模型,为我国能源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六五”到“十四五”,从图纸构想到纵跨南北的能源通道,三代科研工作者以匠心与执着,铸就的不仅是一条输煤管道,更是一条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条央企人许党报国的精神之路。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这条绿色“能源动脉”,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的能源运输格局。(作者:陈益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