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安徽合肥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安徽合肥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7-25 03:3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丁一鸣

  6月7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肥先进光源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复,将于今年9月开工。这意味着,除已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外,安徽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2023年4月,德国大众宣布将继续投资75亿元人民币,在合肥建立研发中心,助力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此前,美国康宁和德国大陆轮胎决定追加对合肥的投资。2023年上半年,合肥新增外资企业82家。

  2022年,合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30万大学生来肥就业。在合肥,平均每个月诞生一家上市公司,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达20家。

  2020年,合肥首次跻身GDP(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2023年,合肥第三次入选“新一线城市”……

  数据背后,是澎湃的发展动力。

  要知道,1952年被确定为省会的合肥,那时还名不见经传:5条路、5万人、5家企业、5平方公里是其全部“家当”。就在20年前,合肥GDP在全国排名也在80名开外。

  从江淮小邑到“新一线城市”,合肥“逆袭”的密码何在、路径何在、“打法”何在?

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安徽合肥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工人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睿合科技有限公司内生产全贴合液晶显示屏。解琛摄/光明图片

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安徽合肥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合肥市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解琛摄/光明图片

  1.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里科气”,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说的是合肥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

  科技创新的“地基”在1969年打下。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几经周折,最后落户合肥。从此,开启了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

  中国科大的落户,带来的是中国科学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连布局。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西郊“科学岛”成立,如今已有7个研究所,拥有30多个装备优良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先后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两个重大科学装置。

  大院大所落地,衍生的是科技创新的气质和城市发展无穷的动力。此后,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又为合肥产业创新插上翅膀。

  1997年,中国科大教授郭光灿关于“量子避错编码”的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国际量子光学界为之震惊:中国居然在量子光学上有这样的成果,而且在不知名的合肥!

  此后,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和“九章”,“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以及“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嫦娥钢”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合肥问世。

  2023年4月12日,合肥“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迎来高光,源于此前的追光。

  2004年,合肥被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2022年,“科大硅谷”在合肥正式挂牌,按照愿景,这里将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示范工程。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坚定不移地聚焦“国之大者”,这是合肥科技创新的核心密码。

  2017年,由中国科大承建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挂牌。此前,众多一流高校参与角逐,唯有中国科大获得地方政府按1∶2配资建设实验室的承诺。

  数据显示,近10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7.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长到3.46%。

  2.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抓手

  “从西部到合肥前,我们也考察过不少城市,最终打动我们的是合肥的支持和诚意,以及当地对空天产业的理解。”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牛威感慨地说。

  牛威所说的,就是一年前落户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这里将建设成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综合支撑平台,培育月球科研站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旁边,“瞄准”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资源利用的空天信息产业园初具规模。

  一度,合肥被认为是“最牛风投城市”。的确,从“押宝”不被看好的京东方,到“投注”长鑫存储芯片,再到“投资”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这些“神操作”,可以说每一次都让合肥赚得盆满钵满。

  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回应是:“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分析一下合肥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合肥“产投”之所以能赢得明天,一是方向上聚焦“国之大者”,二是路径上建设“国之重器”,三是蓝图上一绘到底。

  如今,合肥显示、光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六大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近六成,对经济贡献率超过80%,拥有“灯塔工厂”四家。贷款余额始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近三年新增超1万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度电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GDP能耗只有全国的二分之一。

  仅仅靠“手气”,不可能老是抓一手“好牌”。精准的研判、沉潜的产业战略定力、专业的产业升级能力,才是合肥每战必胜的秘诀。

  从管理市场到参与市场,从参与市场到开创市场,最后回到政府职能监管市场。这一模式被很多人称为“合肥模式”,并被很多城市借鉴。

  “合肥的长期主义给了企业家信心和预期!”合肥艾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俊曾在外地创业,“大家共同的期盼,就是政府对企业要多浇水、少摇晃。”

  合肥产投最成功的做法就是:纵向看,主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前人栽树后人浇水”,保持产业战略定力;横向看,统筹全市“一盘棋”。

  “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果每届班子关心支持少一点,这些产业都不可能长成今天的集群。”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说。

  “如果说有‘合肥模式’,那就是把握‘两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现一个‘潜质’企业就能成就一个,再成就一群,最终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虞爱华说,“服务好现有企业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把握住战略机遇是政企共同责任。”

  2022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合肥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第10位。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280天建成280万平方米,不到10个月整车下线、5个月产值过百亿元……比亚迪合肥基地的“合肥速度”,也许是最有力的佐证。

  3.宜人“养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助推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眼下,一场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正在合肥火热开展。京东方、国盾量子、合肥晶合、大众汽车等一批重点产业链企业纷纷上阵,提供了涵盖研究员、机械工程师、算法软件工程师等在内的大量热门岗位。

  “暖意十足,诚意满满!”来自山西大同的张楠成为首个完成签约的毕业生。目前其已完成岗前培训,顺利入职合肥市蜀山区一家数据技术公司。截至目前,三期对接会已吸引2.4万名毕业生到场应聘,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

  2022年5月,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成立,相继建成“合肥市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等,开展了一系列“免费为您找工作”等活动;2023年3月,合肥市委组织部牵头多个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组织8个工作组赴全国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求贤若渴的合肥,大动作频出,成就城市与人才的美好“姻缘”。

  2022年,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长16.9万,合肥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

  “要让人才‘抢着来’而不是‘抢过来’。”虞爱华告诉记者,“念好‘养人经’,打好‘服务牌’是关键。”

  吉林人孙福彪对合肥“情有独钟”。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签约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内设备智能运维行业领军企业——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择留在合肥,关键的一点是环境。合肥是一片创新的沃土,为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孙福彪踌躇满志。

  近年来,合肥积极畅通技术成果产业化渠道,优化人才创新生态,让人才各尽其用。

  为加快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2021年,合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统合全市科创工作,首创成立多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对接省内外重点高校院所;着眼破解融资难题,合肥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相互成就。

  “无论是对一家企业,还是对一座城市来说,人才永远是第一要素!”容知日新公司董事长聂卫华感慨。

  让人才对合肥既“一见倾心”又“日久生情”,宜人“养人”的合肥一直在路上。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5日 05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文艺演出架起中俄“文化桥”。

  • 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完成任务返回青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2024-05-17 10:14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2024-05-17 10:10
5月15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成功,试验台发动机具备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能力
2024-05-17 10:08
4月29日11时08分,随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刀盘缓缓转动,南通的崇太长江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这条深潜地底的机械巨龙,将在长江水下掘进11.325千米,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即将终结。
2024-05-17 10:07
立足“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安徽正在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2024-05-17 10:03
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江西将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024-05-17 10:01
伴随螺旋桨的轰鸣,一辆“空中的士”——旅航者X2正展翅翱翔。看完飞行表演,步入小鹏汇天展示厅,大家对这辆“会飞的汽车”充满好奇。
2024-05-16 10:29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4-05-16 10:26
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
2024-05-16 09:36
近日,前往月球探索的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16 09:08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2024-05-16 09:02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拎着一篮“冻眠”荔枝上台“带货”。
2024-05-16 08:59
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2024-05-15 17:04
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限制了更多新天然产物的合成,这些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罗小舟介绍,团队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2024-05-15 10:18
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并介绍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2024-05-15 10:16
为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
2024-05-15 10:15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研究论证过程,为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装备了多项先进智能算法及技术,充分确保了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在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通信距离、速率、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4-05-15 10:14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在人流量较大的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管道长期暗漏,很可能导致路面塌陷。
2024-05-15 10:13
据近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创建了一个表现出混沌行为的电子电路的数字孪生模型。结果表明,新方法与线性方法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准确度,且比以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器的计算复杂性显著降低。
2024-05-14 10:3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家、HEPS工程副总指挥李煜辉表示,HEPS不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造,而是从头开始建造。
2024-05-15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