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赵淳生:“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赵淳生:“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13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病床上的那个人一只手吊着输液袋,一只手写字看书,研究超声电机。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三天后,他又半躺着验算数学公式。对于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来说,这只是2001年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那时63岁的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右肺,又摘除了胃部肿瘤,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

  这份对于超声电机的“痴”,终于让妻子王凤英忍无可忍。

  “你现在还在干这个,你到底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

  “我两个都要。”

  这样的争吵,已经不是第一次。赵淳生改变了策略,家人来时,他把研究资料放到枕头下,等他们走了,他再继续研究、写字看书。

  后来,王凤英发现一件怪事:赵淳生上厕所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就闯了进去。结果,她看到马桶上的赵淳生,正低头认真修改博士论文,一页页论文,已被他写满密密麻麻的一片红。

  让赵淳生着迷的超声电机,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微特电机,具有轻便、响应快、控制精度高、噪音低等特点,在照相机、手表、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精密定位仪、微型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化疗期间,赵淳生撰写了4份超声电机技术专利申请书,他撰写申请的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也顺利通过国家答辩。而他本人瘦了近30斤。

  2001年底,所有的治疗结束后,赵淳生被几个研究生抬回5楼的家里。由于办公室在4楼,一次上下班就要爬18层楼,赵淳生干脆让学生把实验设备搬到自己家里。

  电脑、示波器、三用表等填满房间,家里一下子变成了实验室。然而,家庭用电与实验用电的负荷不同,每次,他一开开关,电表就跳闸,房间顿时一片漆黑。最后,只好请电工师傅把家里的电路改造一番。

  为了做超声电机启动、关断的稳定性试验,他把一款新型超声电机安装在自家窗帘上。那段时间,他不允许别人动家里的窗帘,只能他自己动。每次打开、关闭窗帘时,他都要做记录,观察超声电机是否运转正常。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听到一场超声电机的讲座,这个神奇的小玩意,就填满了赵淳生的世界。

  在那场讲座中,赵淳生得知,“当时日本的超声电机已经用在照相机上面了。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系都在研究超声电机,航空航天系想用到火星探测上,电机和计算机系想用到机器人上。”

  广阔的研究前景,令他兴奋不已,“咱们国家以后可能用得上”。很快,赵淳生将原定的两个研究方向调整为超声电机技术。一年后,他决定回国研制我国自己的超声电机。

  “我出去只是为了学习,但我学到的,一定要服务于我的祖国,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挠的。我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1994年,赵淳生只身回到南航,成立了包括他在内的四人攻关小组。

  经历多次失败的考验后,1995年12月17日,一台被称为“行波型超声电机”的原型机成功地转起来了!这是我国第一台能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历经多年不懈攻关,2013年,超声电机应用于“玉兔号”月球车,使我国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超声电机应用到外星球的国家。

  眼下,83岁的赵淳生并没有向年龄妥协,他依然致力于推动超声电机产业化。“比院士头衔更自豪的是成果的产业化,人民能享受你的东西,那你才成功。”

  人物简介赵淳生,1938年11月生于湖南衡山,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4年获法国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航“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顾问、“国家地方联合超声电机工程实验室”主任;其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和墨子号卫星、行云二号、海丝一号等多种卫星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金 凤)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闭幕

  • 海南万宁获救海豚“万万”成功回归大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