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赵淳生:“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赵淳生:“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13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病床上的那个人一只手吊着输液袋,一只手写字看书,研究超声电机。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三天后,他又半躺着验算数学公式。对于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来说,这只是2001年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那时63岁的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右肺,又摘除了胃部肿瘤,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

  这份对于超声电机的“痴”,终于让妻子王凤英忍无可忍。

  “你现在还在干这个,你到底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

  “我两个都要。”

  这样的争吵,已经不是第一次。赵淳生改变了策略,家人来时,他把研究资料放到枕头下,等他们走了,他再继续研究、写字看书。

  后来,王凤英发现一件怪事:赵淳生上厕所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就闯了进去。结果,她看到马桶上的赵淳生,正低头认真修改博士论文,一页页论文,已被他写满密密麻麻的一片红。

  让赵淳生着迷的超声电机,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微特电机,具有轻便、响应快、控制精度高、噪音低等特点,在照相机、手表、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精密定位仪、微型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化疗期间,赵淳生撰写了4份超声电机技术专利申请书,他撰写申请的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也顺利通过国家答辩。而他本人瘦了近30斤。

  2001年底,所有的治疗结束后,赵淳生被几个研究生抬回5楼的家里。由于办公室在4楼,一次上下班就要爬18层楼,赵淳生干脆让学生把实验设备搬到自己家里。

  电脑、示波器、三用表等填满房间,家里一下子变成了实验室。然而,家庭用电与实验用电的负荷不同,每次,他一开开关,电表就跳闸,房间顿时一片漆黑。最后,只好请电工师傅把家里的电路改造一番。

  为了做超声电机启动、关断的稳定性试验,他把一款新型超声电机安装在自家窗帘上。那段时间,他不允许别人动家里的窗帘,只能他自己动。每次打开、关闭窗帘时,他都要做记录,观察超声电机是否运转正常。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听到一场超声电机的讲座,这个神奇的小玩意,就填满了赵淳生的世界。

  在那场讲座中,赵淳生得知,“当时日本的超声电机已经用在照相机上面了。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系都在研究超声电机,航空航天系想用到火星探测上,电机和计算机系想用到机器人上。”

  广阔的研究前景,令他兴奋不已,“咱们国家以后可能用得上”。很快,赵淳生将原定的两个研究方向调整为超声电机技术。一年后,他决定回国研制我国自己的超声电机。

  “我出去只是为了学习,但我学到的,一定要服务于我的祖国,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挠的。我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1994年,赵淳生只身回到南航,成立了包括他在内的四人攻关小组。

  经历多次失败的考验后,1995年12月17日,一台被称为“行波型超声电机”的原型机成功地转起来了!这是我国第一台能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历经多年不懈攻关,2013年,超声电机应用于“玉兔号”月球车,使我国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超声电机应用到外星球的国家。

  眼下,83岁的赵淳生并没有向年龄妥协,他依然致力于推动超声电机产业化。“比院士头衔更自豪的是成果的产业化,人民能享受你的东西,那你才成功。”

  人物简介赵淳生,1938年11月生于湖南衡山,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4年获法国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航“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顾问、“国家地方联合超声电机工程实验室”主任;其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和墨子号卫星、行云二号、海丝一号等多种卫星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金 凤)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夜迎“双十一”

  • 大理崇圣寺三塔安装避雷装置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