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为“节能神器”打造最强“大脑”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为“节能神器”打造最强“大脑”

来源:科技日报2021-09-13 09: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工业电机耗电量非常大,占整个社会用电量的60%。相比普通工业电机,用稀土永磁做的永磁电机可节省电量约20%,被业内誉为“节能神器”。

  控制器是稀土永磁电机的“大脑”,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永磁)开发部电机控制技术员、工程师孙建国就是研制“大脑”的人。

  过去20年,孙建国参与研发的永磁产品被应用于航空、航海等我国重要领域。“我的目标是,为稀土永磁电机打造出最强‘大脑’。”他说。

  前段时间,孙建国被授予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初出茅庐便开发出多款控制器

  孙建国初到长安永磁时,公司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的主控制芯片主要采用80C196MC,而存储芯片采用PSD4235。“公司控制机技术水平与国内主流技术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度制约了公司电机产业的发展。”孙建国说。

  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于创新,缺乏创新就难有突破。孙建国深谙此道,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个名堂。此后,他开始没日没夜地阅读大量有关控制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相关实验。

  那段日子,孙建国至今记忆犹新。其间,他曾连续数月,将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儿子留在家中,自己则几乎天天吃住在公司,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转眼就到深秋,包头早晚温差非常大,上午还穿短袖而到了晚上就得穿厚衣服。那时,刚好赶上公司迁新址,办公楼还没有供暖,室内温度已接近零摄氏度,孙建国和同事晚上办公只能靠电暖器取暖。

  就这样,1个月后,孙建国开发出以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DSPIC单片机为核心主控芯片的新一代无刷电机驱动器。

  没过多久,孙建国又带领团队成员开发并完成了多款高速电机控制器及通用控制器,为企业驱动器系列型谱化奠定了基础。

  此后,孙建国更是一月一个小成就、一年一个大突破。20年来,他研发的稀土永磁无刷高速电机控制器、高效低噪音水下推进装置控制系统、船舶电力推进控制系统等产品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累计实现经济效益千余万元。

  为完成测试洗“桑拿”、战“高反”

  2015年,孙建国开始对长安永磁电机测试、试验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他提出了改进方案并设计出改造电路的原理图、布柜图。

  “当时,该系统采用多种控制设备,造成系统通讯比较混乱,有232通信、485通信、CAN通信、TCP/IP通信等,导致公司电机测试系统有时难以正常运行。如何将这些控制设备整合到一起、让他们互相‘说’上话,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他说。

  之后的1个月,孙建国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与课题组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讨论,形成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运用CVI软件编制出试验系统上位机控制软件程序,给控制设备接上了“电话线”。

  令孙建国最难忘的一次研制经历,当属2017年他主持开发设计500千瓦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该控制器是长安永磁设计的最大功率控制器,在试制过程中,他和团队克服了工期短、任务重等多种不利因素,并按时完成了控制器在公司内的组装调试工作。

  由于公司不具备电机满负载运行测试的条件,设备测试只能在位于江苏泰州的一艘测试船上进行。

  6月的江苏泰州,酷热难耐,孙建国每天都要钻入40多摄氏度的设备船舱内进行测试,“每次下到舱底,整个人就像掉进了满是蒸汽的浴缸里,几分钟就热得全身湿透”。他和同事洗了近1个月的“桑拿”,终于完成了设备调试。

  就在大家以为大功告成时,他们接到通知设备还要经过高原测试。由于此前没有在青藏高原生活的经历,工作到第3天时孙建国的嘴唇就已经开裂、嘴也肿了起来,再加上高原缺氧,他每天头痛欲裂。但他硬是咬着牙,把20天的试验工作全部完成。

  当同事们再见到孙建国时,他的脸上泛出明显的高原红。回忆起此事,他笑着说:“晒晒更健康,顺便补补钙。”

  20年在岗位的辛勤付出,换来如今数不清的荣誉: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奖励纷至沓来,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人,一下子被推到“聚光灯”下,意外多于激动,压力大于兴奋。

  “在内蒙古,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我并没做什么特殊的事情。”相比接受采访,孙建国最想做的,还是和同事们一起钻研技术,“琢磨机器时,我最开心也最踏实”。(张景阳)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盐湖“变身” 山明水秀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