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立跨区域联动应急机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建立跨区域联动应急机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来源:科技日报2021-09-13 09: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类似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郑州“720”特大暴雨这样的大规模突发事件,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究其原因,上述突发事件大幅超出了城市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当地政府仅靠自身能力难以组织起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通常是在造成一定损失后,再由国家统一调配其他地区资源共同完成救援和救助工作。为此,构建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在事件发生初期甚至发生之前,及时调配各类应急物资和人员,提升事发地所在城市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小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跨区域应急预案相对缺乏

  大规模突发事件具有多点并发、强度增大、多灾叠加的特点,多数地区难以独立处置,而当前我国跨区域的应急预案相对缺乏,致使难以快速有效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灾害事件发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急预案以行政区划单元制定,区域间协同能力较差。当前,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各自开展的,区域之间资源、信息、人力、技术等无法得到有效的调配和使用。一旦需要跨区域调动应急人员和物资,只能组建临时性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资源和信息在短时间难以实现及时的整合,造成应急处置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从而贻误应对危机的黄金时机。

  二是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增多、强度增大,多数地区独立处置难度加大。第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超越城市设防标准的极端事件增多。我国2000—2019年1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年均发生次数是1980—1999年的近两倍,而多数城市灾害设防标准较低,暴雨洪涝设防标准达到100年一遇的不超过10座。第二,现有防灾基础设施升级难度大。以城市排水系统为例,一些老旧城区的排水管网上均有新建筑群,地下防洪设施难以修补,如果重建,多数城市难以负担。第三,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城市应急处置的难度。我国流动人口由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2.36亿人,在面对灾害事件时,流动人口的脆弱性更高,也需要更多的应急物资,而大多数城市应急预案设计中并没有考虑流动人口这一关键指标。

  区域联动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

  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繁,而现有基础设施升级较难的情况下,大多数城市独立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通过区域间的联动合作实现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应对。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设立高层次的常设应急决策指挥机构,协调多部门、多地区开展高效应急处置行动。建议在应急管理部的基础上,设置可以统筹协调指挥的高层次应急决策指挥机构,层级高于各部委,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时,作为领导指挥部,负责领导与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随时根据事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准确并适时的向公众发布事件进程和处置措施,以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日常工作重点梳理以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完善多部门、多地区协同联动应急处置突发事件预案,推进形成区域应急联动的长效机制。

  二是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重点评估城市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能力,厘清城市流动人口增长下的应急物资和人员缺口。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研制引入流动人口这一关键指标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通过普查摸清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城市综合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客观评价城市独立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主要困难。以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为导向,结合城市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和流动特点,编制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明确各城市应急物资和人员主要缺口,统筹优化区域之间应急物资的储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直接为跨区域应急指挥、抢险救灾、物资调度等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数据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数字化平台。依靠大数据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数字化平台,提升信息共享效率,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联动响应机制。横向连通地震、消防、水利、森林、卫健等相关应急救援信息渠道,纵向打通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信息传递链路,实现信息共享共用,提升指挥决策能力。根据突发事件类型、规模及时自动生成跨区域人员装备调配方案及应急处置方案,实现备战救助人员、储备物资及各类资源的跨区域及时派发和调配,加快应急反应及时度,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作者:刘宝印,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宝荣,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盐湖“变身” 山明水秀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