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蚂蚁教授”沉迷寻蚁30年 只为摸清中国“家底”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蚂蚁教授”沉迷寻蚁30年 只为摸清中国“家底”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9-30 1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从热带雨林到雪域高原,从高山峡谷到戈壁草原……30余年来,为了摸清中国蚂蚁“家底”,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徐正会走遍大半个中国。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收集蚂蚁标本8万余号,发表蚂蚁新属4个、新种105个。这些信息都收入即将面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分卷中。这将是首部最完整的中国蚂蚁“百科全书”。

  “非常高兴能在退休前传递好前辈交给我的接力棒。”徐正会说,“也希望这本中国蚂蚁的国情报告,能为后续研究发挥作用。”

  1962年出生于云南安宁的徐正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蚂蚁研究者。1990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后,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蚁类学研究。

  彼时,中国蚂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系统的基础资料,根本不知道“家底”,也没有成熟的研究方法。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我们的昆虫学研究比国外晚了100多年。蚂蚁不起眼,也不像蝗虫、松毛虫等害虫一样对农林业危害大,更是长期无人问津。”徐正会告诉记者,1982年后中国才陆续有科学家开始蚂蚁的本底调查。

  第一次在西安大雁塔附近采集蚂蚁标本,徐正会被蜇得很惨。“那时候不知道蚂蚁的厉害,全凭手捉,不承想碰到蚂蚁尾部的毒针。”徐正会回忆,吸取教训后,才明白要用眼科手术弯头小镊子来采集蚂蚁。

  后来,经过反复摸索,徐正会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采样方法和调查指标,即蚂蚁样地调查方法。每到一地,以海拔高度为依据,选定一块50米×50米的样块,先在样地内调查5块1米×1米样方树冠、地表、土壤内的蚂蚁,再搜索调查样地内的蚂蚁,采集蚂蚁标本和数据。运用这套方法,他带领团队搜遍了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一直向天山去……

  “要了解中国蚂蚁的家底,就得到全国各地采集标本。”据徐正会介绍,采集蚂蚁标本的黄金时段在每年的7至8月,这是昆虫的活跃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了抢这一黄金时段,他们往往一个多月都在野外风餐露宿。每天不是挖土找蚂蚁,就是跋涉赶路,中午只能吃干粮充饥。

  不过,这些辛苦,在徐正会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在野外调查,更危险的是滚石、塌方和泥石流,遭遇蚊虫、蚂蟥叮咬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天在墨脱调查,晚上安顿下来后我从身上揪下来12条蚂蟥,创口就像火山喷发一样一直咕嘟咕嘟冒血,两小时后才自然凝固。”徐正会说,虽然已经做过防护,但蚂蟥还是钻了进来。

  30余年来不停翻山越岭,徐正会和他的学生们共采集蚂蚁标本8.1万号,约81万头;惊人的发现也源源不断,他们先后发表蚂蚁新种105个,并突破性地建立4个新属。

  得益于徐正会等“摸家底”科学家的努力,中国蚂蚁家族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在中国记录到的蚂蚁种类已超过千种。

  “不同海拔、不同森林,住着不一样的蚂蚁,多样性也不一样。”徐正会说,蚂蚁虽不起眼,但它们是少有的社会性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可以改良土壤、扩散植物种子、帮助植物授粉、控制害虫成灾,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价值。摸清家底,只是第一步。希望有更多年轻科学家,加入蚂蚁研究的队伍中来。(完)

  胡远航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