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多样生物 多种保护

来源:人民日报2021-10-12 11: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核心阅读

  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守护物种基因库——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绩背后,是云南科研人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持续努力:建成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组织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完成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

  摸清家底,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摸清家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步。

  翻山越岭、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的工作常态。40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西南横断山区,采集了近6万号标本,拍摄了超3万张图片,只为寻找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地衣。每年花半年以上时间去野外采集标本,多年持续跟踪,王立松共发现地衣新种36个,完成DNA分子材料8200多份,摸清了近2000种地衣的来龙去脉,为构建我国最大的地衣生物资源数据库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对云南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一代代像王立松这样的分类学家踏遍山山水水,一步步摸清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家底,为云南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1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新种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据《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统计,1992年至2020年,云南省累计发现新种3718种,其中新物种2519种,新记录种1199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编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等,为云南省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守护物种基因库,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守护。

  今年8月28日,一头出生仅6天的幼象脐部受伤被母象遗弃,随后人们将其带回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2008年成立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迄今已成功救助24头野生亚洲象,成功辅助大象繁育出9头小象,成活率100%。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2007年,中国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经过10余年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

  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调查获得了80个植物物种种群现状的基础数据。2015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在昆明植物园内开始建设,目前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在昆明植物园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显脉木兰、滇桐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作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推进的“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实施,完成了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对2620种受威胁植物采取了保护措施。

  科学开发,推动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201科589属1271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表新天然产物超万个。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等一大批从植物中提取成分的药品已成功上市,实验室已逐步建设成为引领国际植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云南特有鱼类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团队迁地保育云南土著鱼类活体102种,突破人工繁殖技术48种,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有3种。培育的滇池金线鲃水产新品种“鲃优1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

  不只是物种,从基因到生态系统,云南科研人员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发了多类群的DNA条形码技术,牵头组织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的4个中心节点之一。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建设的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101度森林样带,已初具规模。这是沿水热环境梯度分布的连续完整的森林样带,通过观测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究竟有哪些影响。

  科研人员表示:“研究生物多样性,不仅关系当下,更能借以了解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张 帆 杨文明 叶传增)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文+敦煌壁画艺术”受宠

  • “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