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多样生物 多种保护

来源:人民日报2021-10-12 11: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核心阅读

  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守护物种基因库——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绩背后,是云南科研人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持续努力:建成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组织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完成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

  摸清家底,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摸清家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步。

  翻山越岭、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的工作常态。40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西南横断山区,采集了近6万号标本,拍摄了超3万张图片,只为寻找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地衣。每年花半年以上时间去野外采集标本,多年持续跟踪,王立松共发现地衣新种36个,完成DNA分子材料8200多份,摸清了近2000种地衣的来龙去脉,为构建我国最大的地衣生物资源数据库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对云南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一代代像王立松这样的分类学家踏遍山山水水,一步步摸清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家底,为云南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1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新种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据《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统计,1992年至2020年,云南省累计发现新种3718种,其中新物种2519种,新记录种1199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编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等,为云南省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守护物种基因库,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守护。

  今年8月28日,一头出生仅6天的幼象脐部受伤被母象遗弃,随后人们将其带回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2008年成立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迄今已成功救助24头野生亚洲象,成功辅助大象繁育出9头小象,成活率100%。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

  2007年,中国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经过10余年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

  云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调查获得了80个植物物种种群现状的基础数据。2015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在昆明植物园内开始建设,目前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在昆明植物园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显脉木兰、滇桐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作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推进的“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实施,完成了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对2620种受威胁植物采取了保护措施。

  科学开发,推动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201科589属1271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表新天然产物超万个。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等一大批从植物中提取成分的药品已成功上市,实验室已逐步建设成为引领国际植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云南特有鱼类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团队迁地保育云南土著鱼类活体102种,突破人工繁殖技术48种,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有3种。培育的滇池金线鲃水产新品种“鲃优1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

  不只是物种,从基因到生态系统,云南科研人员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发了多类群的DNA条形码技术,牵头组织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的4个中心节点之一。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建设的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101度森林样带,已初具规模。这是沿水热环境梯度分布的连续完整的森林样带,通过观测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究竟有哪些影响。

  科研人员表示:“研究生物多样性,不仅关系当下,更能借以了解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张 帆 杨文明 叶传增)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 我国在建最北高铁全线铺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