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守护“国宝”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守护“国宝”

来源:科技日报2021-10-18 10: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陇南市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这里是陇上最先迎春入夏的地方,风水宝地孕育了不少“宝贝”,“国宝”大熊猫便是其中之最。

  憨态可掬的“国宝”众所周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们背后有一群人默默奉献,将青春播撒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

  “说不害怕是假的”

  年过40的何礼文从事野生大熊猫保护工作虽已超过20年,但他对大熊猫越看越喜欢。“我和大熊猫的故事永远像是才刚刚开始,大自然给我的惊喜太多了。”

  “国宝”的萌憨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野生“国宝”不仅会吃肉,还会攻击人。野外巡护工作不仅会面临动物袭击,同时,野外艰险的环境也使得巡护工作周期长、风险高。“野生大熊猫的巡护工作基本一个月一次,但每次需要花多长时间由不得我们。”

  何礼文口中的巡护工作是这样开展的:三五人一组,再牵上一两头驴或骡子背干粮,进入原始森林,定时定期对布设在不同点位的红外相机进行电池、储存卡的更换。

  何礼文和同事们使了浑身劲走了20多年,也没能在险象环生的原始森林里踩出一条像样的路。

  布满荆棘的山林里,每踩一脚下去都是未知,悬崖断壁间,野生动物一跳一跨就可以轻松穿越的地方,护林员们“面朝杂草粪便背朝天”艰难地攀爬着,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山路走上几个小时是常事。

  没有电和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系。“说不害怕是假的,但当大家因为看到一堆大熊猫粪便而欢呼时,那种兴奋和喜悦早已将内心的恐惧挤散。”何礼文说。

  “我亲眼见过野生大熊猫”

  60岁的护林员王根成今年就要退休了,回顾职业生涯,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亲眼见过野生大熊猫。

  “很多护林员干了一辈子,没有见过一只野生大熊猫,而我一次见到了四只。”尽管这唯一的“见面”是被“国宝”攻击,但近距离接触野生大熊猫的喜悦让他在那一刻忘记了恐惧。

  “当时我和同伴走散了,我一个人碰到了三只大熊猫和一只大熊猫幼崽,幼崽的母亲发现我后,就追了上来。”王根成赶紧爬到了树上。“幼崽的母亲给了我一巴掌,扯破了裤子,受了点皮肉伤,问题不大。”

  王根成对这次经历的描述只有欣喜与兴奋,但他坦言,确实有点后怕。“那种时刻其实非常危险,极有可能丢掉性命。”

  距离“偶遇”野生大熊猫已过去20多年,但王根成每每描述起当时的细节,似乎一切都发生在昨天。“没拍下画面是我最遗憾的事。”

  当了几十年的护林员,王根成已经是这片原始森林里“行走的活导航”,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退休后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定期进山了,但如果需要,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山,给大家当‘导航’。”王根成说。

  “出差的交通工具只有四肢”

  28岁的巩得红参加工作至今,已累计进山巡护100多次。“参加工作时知道出差多,但真正上岗后,才发现别人出差有车船飞机,我们出差就全靠四肢。步行来回算好的,很多时候要爬行,四肢都得用上。”

  跋山涉水、负重而行。对于巩得红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遇到毒蛇毒虫,也不是扭伤跌伤,而是山里没有信号,无法将眼前看到的景色第一时间分享给他人。

  为了方便行走,巩得红每次出发前都会戴上一副白色的绑腿。“当白色完全变黑,就差不多完成任务了。”原始森林里风景如画,山路也如迷宫一般复杂,天气说变就变,巩得红与同伴多次被困深山。

  虽然拿着睡袋,也带着干粮,但各种突发情况,会将一切原本安排好的计划完全打乱。“尽管山里有几个临时休息区,但能不能恰好赶到,全凭运气。”

  “如果遇到雨雪冰雹,到不了休息区,我们就找棵树倚着,钻进睡袋里,湿漉漉地进入梦乡。”对于巩得红来说,这种经历是家常便饭。

  如今,“90后”的巩得红负责的巡护区域比原来更大了。“虽然是重复的工作,但每次拿回来的红外相机资料都有新的惊喜。”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看着“国宝”在红外相机里的“上镜率”越来越高,巩得红觉得,值了。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甘肃目前有132只野生大熊猫,其中110只生活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近年来,布设在保护区内的数百台红外相机记录了大量野生大熊猫的珍贵影像资料。

  随着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和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大熊猫的“出镜率”正在大幅提升。

  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而他们却依旧默默奉献,用脚丈量大地,用爱守护山林。

  “等野生大熊猫不再需要人类去专门保护,那我们的工作才算得上是真的做成功了。”何礼文说。(姜伟超 马 莎)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