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有了新科技 种田路更宽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有了新科技 种田路更宽

来源:人民日报2021-10-20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胡丹,1982年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港湾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市一家公司当会计,2007年回乡创业。

  现在,胡丹的公司日均生产大米200吨,流转土地面积达2万亩,拥有各式农机68台套,年产值逾亿元,共带动周边农户5000余户增收。2017年,胡丹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秋收之际,满眼金黄。

  车行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港湾村,一望无际的稻田如巨幅画布映入眼帘。“金色的,就是成熟的稻田,已经可以收割了。”阳光下,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头戴草帽,正指挥着农机手开动收割机,一圈一圈在稻田画出均匀的图案。

  胡丹说,“过去人们爱说,‘读不好书,就回家种田!’现在我要对孩子说,‘读不好书,就种不好田。’”

  从人工种地到机械下田

  今年5月21日,艳阳高照。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地头上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农业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都来了,100多人安静地等待着。

  “嗡”的一声,一架红色无人机升空,4个螺旋桨飞速旋转,水稻叶子随风摇摆。“这种新型无人机风力非常强,一定要把它升到水稻上方3米以上,免得把水稻吹倒了。”胡丹聘来的技术员当起了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操作。

  “这无人机好用吗?”

  “放心吧!我们已经在试验田里试过了,一小时能播种200多亩地,还能施肥,好用又划算!”

  “多少钱一架啊?”

  “五万八,政府农机补贴两万,个人出三万八。”

  看着眼前的情形,胡丹回想起2012年春天,合作社第一台插秧机下田时的场面。

  当轰隆轰隆的机器出现在水田里,乡亲们呼啦啦都跑来了,田埂上站满了人。有人端着饭碗,边吃边追着插秧机跑。大家啧啧称奇,“这大机器,一小时就能插10亩地!”

  这是最初涉足农业时,胡丹就认准的一个道理:人工种田,成本高效率低,必须机械化。从买下全区第一台插秧机开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合作社如今已经拥有旋耕机、插秧机、机耕船、收割机等近70台套机械设备和10辆运输车。不仅能用于自家基地,还可以服务周边。

  现在,胡丹有了新的打算。结合2019年农业部门帮助建立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她想建设一家“无人农场”。“无人驾驶农机可以自动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技术员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种地。”

  从城里会计到地头能手

  田里的火热场景与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很是让人振奋。可回忆起10多年前的选择,胡丹感慨颇多。

  2005年,一直做粮食经纪人的父亲投资建了一家大米加工厂。本以为深加工能带来更多收益,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等到秋收季节,工厂根本收不到多少粮食。胡丹赶回家了解情况,才发现由于种粮赚不到多少钱,不少人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因此抛荒了。

  看着家里的窘境和家乡的状况,胡丹萌生了新的想法。她看新闻、查资料、多方学习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下了决心:“种粮食必须转型升级,走规模化、机械化的路子才有出路。这些田,别人不种我们种!”

  2007年,胡丹辞去城里的会计工作,靠着家里卖房筹措到的资金与银行的贷款,回乡承租土地、重新盖厂房,建立了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2011年,她又成立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千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

  2011年的那个春天,胡丹始终记忆犹新。

  每天一早,鸡鸣犬吠声中,胡丹就启程去隔壁新洲区接人。随后的一天时间里,她带领着五六十名农民在自家的田里忙碌。指挥调度,地头的胡丹就像一个老把式分配工作;运秧插秧,人不够的时候,她就自己下地干。

  有些村民从田埂上路过,总是窃窃私语:“啧啧啧!这姑娘放着城里的会计不当,居然回乡来种田?”“我们自己种田都赚不了多少钱,她不怕赔钱?”

  声音传到胡丹耳朵里,她不说话,只是手上更加了一股劲。

  就这样,埋头干上一年又一年。如今,胡丹的水稻基地已经扩大到2万亩,每年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就达800万元,算上在基地务工的农民,她带动了数千户农民增收。

  从主营农业到产业融合

  在合作社整齐划一的稻田里,有一小片比其他水稻略矮。“这5亩是采用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种植的试验田。我们用的不是颗粒状肥料,而是水肥,施肥时肥料不会直接接触土壤,让土壤松口气。”胡丹说。

  合作社的稻田一直采用的良种,亩产1300—1500斤,虽然比农民常用的种子价格贵,但能保证优质高产。“现在,消费者不光要吃得饱,还追求吃得绿色、健康。”为此,胡丹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2017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胡丹用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用复合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实现了农药化肥“两减”。

  此外,在胡丹看来,现代农业绝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胡丹探索的“公司+基地”模式,是一、三产业的融合。现在,“无人农场”就要建起来了,她又开始思考,将来合作社用工量减少,如何帮助乡亲们增收?

  问题的答案就落在第三产业上。

  黄陂区风景秀丽,胡丹心心念念想带动老乡吃旅游饭。抓住家乡港湾村入选黄陂区“美丽乡村”的契机,她投资兴建了500亩农业观光产业园项目,包含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知识科普等多个内容。现在,在广阔的金色稻田里,几排果树大棚整齐排列,几亩方塘水波荡漾。高大的观光产业园招牌立在稻田中,行人老远就能看到。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现代农业是怎样的,让大家更懂农业、爱农村。”胡丹说。记者 田豆豆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锦绣初冬

  •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举行 共话滨水城市未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