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算法无限扩张 带来自由还是枷锁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算法无限扩张 带来自由还是枷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12-17 10: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交谈中提到某种商品,不久即会收到相关的产品链接;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不同产品显示的价格竟然不一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广泛运用,这样的算法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算法,是一种依托海量内容、多元用户和不同场景等核心数据信息,进行自主挖掘、自动匹配和定点分发的智能互联网技术。当前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算法类型多种多样,既包括长于新闻创作的自动合成型算法、适用线上购物的个性推荐型算法,也包括精于语句识别的检索过滤类算法和契合网络约车的治理决策类算法,等等。算法社会的到来势不可挡,从信息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算法在为公众提供极大技术便利的同时,对网络生态的发展亦产生了深刻影响。

  算法极大降低了公众筛选有效信息的社会成本。算法的核心价值是利用对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网络行为与时空环境等关键信息的统计分析,致力于在信息内容、产品服务等多元层面实现对用户的追踪推测、精准分发和有效供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既往技术语境下公众付出的高昂时间与经济成本,让人们能够从以往单一重复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筛选行为中得以解放,满足了公众对于信息和服务的分众化需求。

  算法不断建构和重塑着既有的网络群体关系。算法场景造就了公众的数据化和标签化,在强化了既有群体边界的同时,也促进了新的共同体关系的形成。以往网络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大多是公众自发性主动找寻、相互选择的结果。而算法社会下,无论是信息内容的分发还是产品服务的送达,作为中介的算法在进行一对一的关系匹配或资源分配时,首先要对用户进行标签化甚至评分制的“全面数据化”处理。

  在此过程中,主要是依据用户接收到相关信息和服务后的点击次数、停留时长、举报屏蔽以及转评赞等各种反馈行为,对其主要观点、情感倾向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精准的图谱画像。进而通过后台信息匹配、技术调节与资源控制等方式,帮助用户发现、连接起具有相似观点或共同兴趣的其他共同体关系。

  毋庸置疑,技术驱动的算法红利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购物离不开“算法比价”、商业运营离不开“算法宣传”、日常出行离不开“算法导航”,甚至求职姻缘也需要“算法匹配”等。但看似理性、中立的算法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偏见:大数据“杀熟”“欺生”、算法侵犯隐私乃至引发群体极化等现象时有发生。算法盛行给网络生态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值得警觉与深思。

  一方面,算法盛行容易造成“把关人”角色弱化,人沦为算法“囚徒”的可能性急剧增加。算法虽然带来了个人信息、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但在算法技术主导下,个性化分发力度得到空前强化,而信息、产品与服务编辑审校等“把关角色”却经常遭到弱化甚至缺位。一旦算法的设计与应用失当,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决策以及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很可能会受到单一算法的钳制乃至禁锢,成为算法的“囚徒”。马斯克通过脑机接口发现人脑90%的算力都在忙着关于“性”的计算,虽然相关结论有待考证,但其引发的“算法胜利后,人的自由意识去向疑问及其引发的价值迷失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另一方面,算法盛行容易强化“信息孤岛”效应,网络生态失衡、失真的风险可能不断加大。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与某类信息的快速连接和匹配,但也自动过滤掉了其他潜在有效信息。信息窄化下的公众容易形成“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和价值取向”的错觉,这种“选择性”的接触、过滤与相信,不仅会闭塞与不同意见群体的交流沟通,更会造成在自我重复和自我肯定中的视野受困与故步自封。同时也会为偏见滋生、黏性缺失的网络舆论场埋下被操控的巨大隐患,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诱发线下群体性事件,破坏网络生态的晴朗稳定。

  简单粗暴、一刀切式的“算法抵制”并不可取,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公开推行更加透明的行业技术准则,已迫在眉睫;同时,必须摒弃“算法崇拜”,进行更加全面专业的算法设计者素质培训,强化对算法使用者的素养教育。总体而言,从认知与关系的维度看,算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既有的网络生态,也把自由与枷锁的张力推向了极致。算法场景的无限扩张,快速推动着人们的“全面数据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和伦理争议。有意识地对算法技术进行价值反思,始终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讲师,本文获得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

  李巨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