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航天知识过大年 引爆公众好奇心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航天知识过大年 引爆公众好奇心

来源:科技日报2022-01-26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国内外空间站发展有哪些精彩故事;

  人类前往火星将面临哪些辐射、医疗等问题;

  如何使用单反、手机等设备轻松拍摄空间站等人造天体;

  ……

  1月25日,科技日报和腾讯视频联合推出的“闪耀太空年”知识公开课给出答案。此次知识公开课以专业化、多元化视角为大家揭开浩瀚太空的奥秘。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庞之浩围绕精彩纷呈的中国航天技术,从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四个重要航天领域介绍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还结合早期航天工作人员在“冻猪肉”的冷库穿着凉鞋进行低温试验等故事,展现了航天人不畏艰苦的精神。他强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和有能力,在2030年左右把我国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则认为,空间站将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他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空间站的发展历程,对未来空间站发展,他充满信心,畅想未来或许能进行新奇又刺激的“太空旅游”,满足人类领略旖旎太空风光的理想。

  作为资深天文观测爱好者,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与航天事业结缘较早——5岁生日时恰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空间站观测攻略,他在课上特别展示了如何使用单反、手机等设备搭配人造天体过境预报小程序,轻松拍摄中国空间站等人造天体。他表示,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仰望星空,感受趣味横生的人造天体观测体验。

  如果说硬核技术是圆梦根基,那么科幻就是许多人梦想开始的地方。科幻作家、第74届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从科幻作品中突破想象力的太空探索手段出发,通过对科幻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核聚变发动机、太阳光帆、曲率引擎飞船、磁场漏斗、时空穿越等内容的解读,打开观众想象空间。

  随着火星车“祝融号”的徐徐行进,行星探索的未知与神秘持续吸引着大众关注。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科普作家刘茜围绕行星科学,以火星探索为例解析人类前往火星将面临的辐射、医疗等问题。她表示,其他行星的研究结果将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

  科学声音组织成员、腾讯视频知识创作者吴京平则详细讲述了国内外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科普航天员素质要求及职责分类。针对最近大热的“太空旅游”,他也强调,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载人飞船的普及化令人期待。

  今年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年,意义非凡。如果选择一件物品带上太空,专家们会选什么?杨宇光和朱进都选择单反相机,希望能够拍摄地球美景,郝景芳则想携带耳机,渴望在太空感受恢弘的交响乐。郝景芳和刘茜表示还想带文房四宝“上天”,体验在太空写春联,让中国传统习俗走向更远的地方。

  除了干货满满的公开课,此次活动还推出饱含年味的“太空福游记”互动H5。用户接到神秘太空邀请,接听后即可“抵达空间站”进行新春DIY设计,并与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合影留念,旨在吸引年轻人参与活动,为太空热增添趣味温馨的一笔。

  记者 操秀英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