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G应用落地,为创新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5G应用落地,为创新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来源:科技日报2022-04-25 09:20

  5G的全面部署使企业和劳动力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融入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在5G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在线上进行便捷的商品服务交易,远程教育和医疗行业也在加速发展。

  为更好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以5G、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发展。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说,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底座”。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增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811万户,总数累计达4.03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24.3%;新发展的千兆及以上用户达1141万户。

  毫无疑问,蓬勃发展的5G在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创新以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顾仁涛博士说,5G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数字化生产融入各行各业

  目前,我国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立了5G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更丰富、服务种类更多样。

  同时,数字化生产也正在融入各行各业。“我国已有上万个创新性的5G数字化项目正在进行中。同时,5G对各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正在被规模化复制,带来了相关行业效率的持续提升,以及成本下降。”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SRAN领域副总裁段浩说,“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5G的全面部署使企业和劳动力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融入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在5G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在线上进行便捷的商品服务交易。也正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疫情下的居家办公得以普及和推广,社会才能维持正常运转。顾仁涛说:“在疫情下,更需要高速可靠的网络技术来实现人与人,甚至人与机器的信息交互。”

  赵志国也表示,我国正在大力培育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融合应用,目前累计发掘应用创新案例达2.3万个,特别是5G,正在向生产控制环节加速延伸。今年一季度,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际根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75个项目建成投运,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达到2400个。

  5G技术提高生活质量

  5G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数字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成为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供需链的基石,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赵志国说,工信部正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第四届“双品购物节”活动,培育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加快5G技术与能源、教育、文旅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挖掘消费潜力。

  在5G的支持下,远程教育和医疗行业也在加速发展。例如华为提出了全场景教育解决方案,聚焦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科研创新等场景应用,推出了包括混合式教学、研讨型教室、智能协作等9大场景化解决方案;在“云中苏大”项目中,与苏州大学合作实现“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无缝对接;与沙特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产大学合作建立了多场景互动教学方案,实现远程学习、培训和研讨等功能。

  此外,赵志国还提出要夯实网络基础,大力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优化网络质量。例如为了给西部偏远地区医疗机构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医疗“顾问团”,依托阿里健康数字化能力搭建的在线平台,阿里健康联合中国志愿医生等组织首创了数字化医疗扶贫新模式。该模式已在青海省囊谦县、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州松潘县和陕西渭南等地区落地,并将覆盖10万名基层医生。

  “下一步,工信部将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等的部署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协同布局,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赵志国说。(李 禾)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网络法治30年,这些热词与大家息息相关

  • 古蜀文明宝藏“组团”进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