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曹汛:打造识别化工生产隐患的“火眼金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曹汛:打造识别化工生产隐患的“火眼金睛”

来源:科技日报2022-08-11 10:17

  曹汛绘图:央美互动

  前不久,“超级月亮”又现夜空。当晚,江苏省南京市市民小宇一抬头便被又大又圆的月亮所吸引,赶紧用手机拍下这难得的美景,后发在朋友圈进行分享。

  如今,仅用一个小小的手机,就能拍出月球表面环形山的轮廓。但在过去,想拍出这些,需要专业相机和长焦镜头。而这背后,正是计算摄像技术的功劳。

  在南京大学就有这样一位钻研计算摄像学的“追光者”——曹汛。他是最年轻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完成人之一;他攻克了动态光谱成像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工生产园区……

  初出茅庐便跻身国家级奖项获奖团队

  公元前400年,墨子最早发现小孔成像原理并记录了光影成像的过程,从此之后,人类就开始了自己的“追光之旅”。从胶片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到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拍摄的手机,人类记录图像的技术在不断更新。

  计算摄像学是本世纪才兴起的新兴学科,这是一个综合电子、光学、视觉、图形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研究领域。最初,曹汛也是个“门外汉”,“但是我想做出一个原创的东西,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

  传统摄像与计算摄像有什么不同呢?

  曹汛举例道,传统摄影、摄像在视场与分辨率上不可兼得,即视场大了分辨率就无法保证。而用计算摄像技术拍摄得到一张全景图片后,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想要看得更清楚的位置进行放大。

  十年前,29岁的曹汛凭借光场拍摄矩阵技术,成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团队中的一员。

  利用光场拍摄矩阵技术,可实现人物角色的3D真人数字化。这项技术一诞生,就被用于国内首部真人CG电影中,影视公司用其可以精确、快速地进行三维拍摄和重建,此前只有美国好莱坞掌握这项技术。

  同时,这项技术可广泛运用于工业检测、医学成像、文物保护与重建、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

  “人类获取的信息,80%左右来自视觉,要全面、精确地捕捉真实世界的视觉信息,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突破经典成像模型和相机硬件的局限。”曹汛说。

  推动光谱成像实现由“静”到“动”的跨越

  获奖之后的曹汛,开始钻研处于空白地带的动态高光谱成像技术。

  “光谱成像技术应用广泛,比如卫星光谱相机,可以寻找矿产、分析地质、预测粮食产量等。”曹汛说,但是传统光谱成像只能拍摄静态的图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曹汛提出棱镜—掩模调制的光谱视频成像方法(PMVIS)并研制了系列光谱相机及装置,推动了光谱成像实现由“静”至“动”的跨越。这项成果被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称为光谱视频成像的三种代表性技术之一,能被应用于人脸活体检测、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等领域。

  为了让这项世界前沿的技术落地转化,曹汛走访了许多行业和部门,跑遍了全国上百个化工生产园区。

  我国平均每年会发生许多起因化工气体泄漏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例如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造成了将近2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而这些事故皆是因化工气体泄漏而引起的。但是,化工气体的泄漏往往是肉眼看不见的,现有的检测设备大多也无能为力,不过利用光谱成像是可以“看到”的。

  曹汛带领科研团队针对常见的化工泄漏气体,专门设计了光谱智能预警监控系统,它不仅能够识别不同化工气体,还能追踪其扩散轨迹,实现气体泄漏的快速感知与实时监测,成为识别化工产业生产隐患的“火眼金睛”。

  目前,该技术和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全国10余个省市的大型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

  今年初,曹汛团队再传喜报:他们结合南京大学在超结构方面的研究基础,研发出一种超构透镜光场光谱4D成像技术。

  “我们正在研究第三代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把光谱相机做得更小、性能更好,甚至可以将其装进手机里。”曹汛说,所有这些技术成果,他都非常愿意拿出来分享给行业用户,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张 晔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