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航:南极科考的700个日夜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李航:南极科考的700个日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8-18 10:30

  冰雪覆盖、极端寒冷——在南极这片人迹罕至的冰封大陆上,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对“90后”博士李航来说,南极却像是“世界尽头的家”。从2014年到2020年,他参加了中国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极科学考察,科考累计时间达700天。工作之余,他行走在广袤无垠的冰原上,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深邃绚烂的星空和极光,讲述鲜为人知的南极故事。

  度过“最温暖”的冬天

  2014年10月30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出发前往南极中山站,时年23岁的李航是考察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之一。

  “在‘雪龙’号上经历了30多天的破冰之旅,终于看到中山站,的确有一种到家的感觉。”李航说。初到南极的他,对极地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冬天中山站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但中山站的供暖系统很给力。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我在南极度过了‘最温暖’的冬天。”

  南极考察分为度夏考察和越冬考察两类。其中,越冬考察队员在度夏考察队撤离后,还要继续坚守,“驻扎”南极的时间通常可达14-17个月。当时还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专业读博的李航便是越冬队的一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北斗卫星南极地面观测站的运行和维护。

  “北斗卫星极大提高了中国南极科考测绘保障的自主性。特别是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如今只要在南极打开接收机,就能看到头顶的十几颗北斗卫星。”他说。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一代代中国科考工作者勇闯极地。今天,南极科考的条件已经有了巨大改善,但寒冷干燥、风暴频繁的南极大陆仍暗藏着风险。

  李航说,海冰和大陆冰盖上的冰裂缝是科考队员面临的挑战之一。“内陆的冰盖厚度可达2000多米,一旦掉下去就是万丈深渊;海冰之下同样是暗流汹涌,我们骑着雪地摩托车进行海上作业时,都会万分小心。”

  在南极,食物也是“奢侈品”。李航说,科考队员的吃穿住行所需都是“雪龙”号运送到考察站的。从度夏到越冬,随着食物的减少,如何“保质”成为一大挑战。

  “有一次在清理越冬物资时,我们发现一个装有食品的冷藏箱出现了电路故障,里面的蔬菜瓜果已经散发出了酸臭味,当时别提有多痛苦了。”

  星空和极光的“馈赠”

  在南极越冬期间,长达两个月的极夜给科考队员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考验。李航说,度夏期间,各国科考队员在南极“扎堆”,非常热闹。到了冬天,南极一下子安静下来,自己常常陷入黑暗和孤独的状态中。

  在漫长的极夜里,除了坚持日常工作之外,绝美的星空和极光是最大的心理慰藉。

  当太阳粒子高速撞击地球磁场,壮丽的极光点亮了南北极漆黑的夜空。李航说,中山站恰好位于极光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五光十色的极光就像是大自然对越冬科考队员的慷慨“馈赠”和“奖励”。

  “很多人利用假期,千里迢迢去北欧看极光,我却在南极看得‘审美疲劳’了。”他略带调侃地说道。

  出发南极前,李航特意买了一部单反相机。工作之余,他便扛起相机和三脚架,在冰原上找寻场景和角度,拍摄下最美的星空和极光,有时一拍就是一整夜。

  “有一次我独自外出拍摄,自信地没带导航设备,没想到在黑夜之中迷失了方向,走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夜晚的寒风中,呼出的水汽在眼镜镜片上结成了冰,整个人的心态都有点崩溃了。”李航说,在寒夜中徘徊了几个小时后,他终于看到了站区微弱的灯光,“就像在大海上看到了岸边的探照灯”。

  在南极驻守的几百天时间里,李航拍摄了超过10万张照片,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他的摄影作品《Space from the Antarctic(南极空间)》,在2018年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选中刊登;他拍摄的星轨图被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采用,并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展出。

  “到了越冬后期,科考队员们对各种形态的极光都司空见惯了,以至于都不愿意冒着严寒出门观赏,我却还是乐此不疲。时间在流逝,光影在变迁,人的心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随机的因素组合到一起,让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充满了可能性。”李航说。

  让更多人认识南极

  距离上一次参加南极科考已经过去了近2年,李航的微信所在地仍标注为“南极洲”。

  “能在20岁出头的年纪去一趟南极,着实拓展和塑造了我的人生。”李航说,“在南极科考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南极科考不仅仅是探索和研究南极地区本身,也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自然。李航举例说,南极冰盖的体量巨大,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南极冰盖对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本身也非常敏感,被形象地称为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这些科学事实呼唤着更多人认识南极、了解南极。

  2019年,李航将自己在南极科考中的资料和照片系统整理,出版了图书《我在南极500天》,讲述了自己与南极的故事。此后,他还参与了青少年科普绘本的编写和不少科普讲座活动。

  “在科普过程中,每当我拿出极光和企鹅的照片,或是讲到中国对于南极科考的投入时,听众都非常感兴趣,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仿佛回到了在南极的时光。”李航说,近年来,他还在哔哩哔哩网站和微博上开通了账号,发布自己拍摄的照片,同步中国和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的新进展。

  不久前,一篇高考学子的新闻报道让李航的微信消息“爆”了。今年参加高考的武汉小伙朱圣鸿,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录取。在接受采访时,朱圣鸿说,正是李航的书让自己萌发了去南极科考的远大志向。

  “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南极科考的队伍中来,我很骄傲。”李航说。“希望在工作之余继续做一些科普的工作,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南极、了解南极科考。”(刘峣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绿色长城”全面锁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