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航:南极科考的700个日夜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李航:南极科考的700个日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8-18 10:30

  冰雪覆盖、极端寒冷——在南极这片人迹罕至的冰封大陆上,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对“90后”博士李航来说,南极却像是“世界尽头的家”。从2014年到2020年,他参加了中国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极科学考察,科考累计时间达700天。工作之余,他行走在广袤无垠的冰原上,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深邃绚烂的星空和极光,讲述鲜为人知的南极故事。

  度过“最温暖”的冬天

  2014年10月30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出发前往南极中山站,时年23岁的李航是考察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之一。

  “在‘雪龙’号上经历了30多天的破冰之旅,终于看到中山站,的确有一种到家的感觉。”李航说。初到南极的他,对极地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冬天中山站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但中山站的供暖系统很给力。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我在南极度过了‘最温暖’的冬天。”

  南极考察分为度夏考察和越冬考察两类。其中,越冬考察队员在度夏考察队撤离后,还要继续坚守,“驻扎”南极的时间通常可达14-17个月。当时还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专业读博的李航便是越冬队的一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北斗卫星南极地面观测站的运行和维护。

  “北斗卫星极大提高了中国南极科考测绘保障的自主性。特别是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如今只要在南极打开接收机,就能看到头顶的十几颗北斗卫星。”他说。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一代代中国科考工作者勇闯极地。今天,南极科考的条件已经有了巨大改善,但寒冷干燥、风暴频繁的南极大陆仍暗藏着风险。

  李航说,海冰和大陆冰盖上的冰裂缝是科考队员面临的挑战之一。“内陆的冰盖厚度可达2000多米,一旦掉下去就是万丈深渊;海冰之下同样是暗流汹涌,我们骑着雪地摩托车进行海上作业时,都会万分小心。”

  在南极,食物也是“奢侈品”。李航说,科考队员的吃穿住行所需都是“雪龙”号运送到考察站的。从度夏到越冬,随着食物的减少,如何“保质”成为一大挑战。

  “有一次在清理越冬物资时,我们发现一个装有食品的冷藏箱出现了电路故障,里面的蔬菜瓜果已经散发出了酸臭味,当时别提有多痛苦了。”

  星空和极光的“馈赠”

  在南极越冬期间,长达两个月的极夜给科考队员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考验。李航说,度夏期间,各国科考队员在南极“扎堆”,非常热闹。到了冬天,南极一下子安静下来,自己常常陷入黑暗和孤独的状态中。

  在漫长的极夜里,除了坚持日常工作之外,绝美的星空和极光是最大的心理慰藉。

  当太阳粒子高速撞击地球磁场,壮丽的极光点亮了南北极漆黑的夜空。李航说,中山站恰好位于极光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五光十色的极光就像是大自然对越冬科考队员的慷慨“馈赠”和“奖励”。

  “很多人利用假期,千里迢迢去北欧看极光,我却在南极看得‘审美疲劳’了。”他略带调侃地说道。

  出发南极前,李航特意买了一部单反相机。工作之余,他便扛起相机和三脚架,在冰原上找寻场景和角度,拍摄下最美的星空和极光,有时一拍就是一整夜。

  “有一次我独自外出拍摄,自信地没带导航设备,没想到在黑夜之中迷失了方向,走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夜晚的寒风中,呼出的水汽在眼镜镜片上结成了冰,整个人的心态都有点崩溃了。”李航说,在寒夜中徘徊了几个小时后,他终于看到了站区微弱的灯光,“就像在大海上看到了岸边的探照灯”。

  在南极驻守的几百天时间里,李航拍摄了超过10万张照片,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他的摄影作品《Space from the Antarctic(南极空间)》,在2018年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选中刊登;他拍摄的星轨图被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采用,并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展出。

  “到了越冬后期,科考队员们对各种形态的极光都司空见惯了,以至于都不愿意冒着严寒出门观赏,我却还是乐此不疲。时间在流逝,光影在变迁,人的心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随机的因素组合到一起,让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充满了可能性。”李航说。

  让更多人认识南极

  距离上一次参加南极科考已经过去了近2年,李航的微信所在地仍标注为“南极洲”。

  “能在20岁出头的年纪去一趟南极,着实拓展和塑造了我的人生。”李航说,“在南极科考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南极科考不仅仅是探索和研究南极地区本身,也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自然。李航举例说,南极冰盖的体量巨大,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南极冰盖对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本身也非常敏感,被形象地称为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这些科学事实呼唤着更多人认识南极、了解南极。

  2019年,李航将自己在南极科考中的资料和照片系统整理,出版了图书《我在南极500天》,讲述了自己与南极的故事。此后,他还参与了青少年科普绘本的编写和不少科普讲座活动。

  “在科普过程中,每当我拿出极光和企鹅的照片,或是讲到中国对于南极科考的投入时,听众都非常感兴趣,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仿佛回到了在南极的时光。”李航说,近年来,他还在哔哩哔哩网站和微博上开通了账号,发布自己拍摄的照片,同步中国和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的新进展。

  不久前,一篇高考学子的新闻报道让李航的微信消息“爆”了。今年参加高考的武汉小伙朱圣鸿,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录取。在接受采访时,朱圣鸿说,正是李航的书让自己萌发了去南极科考的远大志向。

  “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南极科考的队伍中来,我很骄傲。”李航说。“希望在工作之余继续做一些科普的工作,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南极、了解南极科考。”(刘峣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 我国在建最北高铁全线铺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