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年一舰——写在中国海军辽宁舰入列10周年之际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十年一舰——写在中国海军辽宁舰入列10周年之际

来源:新华社2022-09-24 19:13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十年一舰——写在中国海军辽宁舰入列1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黎云、孙鲁明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2012年9月25日,大连。天气预报中的阵雨没有如期而至,大连港风平浪静,秋阳和煦。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正式交付海军,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那一刻,全中国为之沸腾。从那一天起,中国迈步进入航母时代。

  砥砺十载,辽宁舰逐步建立起航母编队综合攻防体系,形成了包括远海作战运用的系列战法,实现了从试验训练平台到备战打仗先锋的华丽转身。

  大国首舰

  辽宁舰入列之时,世界航母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带给国人的是实现梦想的喜悦,留给海军官兵的是民族的期盼和如山的重任。

  海军从五大兵种和海军各级机关、院校中高起点、高标准选拔了首批辽宁舰舰员。军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98%以上,硕士博士有50余人。曾任护卫舰舰长、驱逐舰舰长的张铮出任辽宁舰舰长。“我干过的最大的战舰排水量是6000吨,辽宁舰近6万吨。它所带来的训练、作战、管理、安全等课目都是崭新的。” 张铮坦言,一切从头开始。

  面对22层甲板、300多个直梯斜梯、3000多个舱室、长达几公里的内部通道,首批辽宁舰舰员在上舰之初,几乎都有迷路的经历。有的舰员说,中国航母的启航,是从寻路开始的。

  时任机电部门士官的刘辉,光领到手的辅机冷凝水系统资料,就有一尺多厚。全舰官兵叫响了“掌握新装备、勇做开拓者”的口号,夜以继日地推动航母早日形成战斗力。

  仅两个月后,11月23日,舰载机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飞机成功阻拦着舰,人民海军实现了舰载战斗机上舰的历史性突破。

  又过了一年以后,辽宁舰通过台湾海峡,奔赴祖国的南海。

  2015年7月,辽宁舰首次组织实弹射击,取得了全部命中的好成绩。

  2016年起,以辽宁舰为核心的航母编队多次赴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实战化训练,开始推动全要素、全流程整体训练。

  特别是2021年12月,辽宁舰编队历时20余天,跨黄海、东海并经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多个海域,进行多个课题综合演练、互为条件对抗训练。

  海上飞鲨

  很多参加首次着舰试验的人回忆,那一天渤海湾特别冷,所有的人都在寒风中仰望着天边。

  寻舰、绕舰、触舰、着舰、阻拦成功。戴明盟一出机舱落地,就被现场指挥员一把抱住,两人紧紧拥抱,哽咽无言。

  舰载机,是航母的灵魂,也是衡量航母战斗力的重要标准。舰载机飞行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2016年4月27日,飞行员张超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故障,他因弹射高度低跳伞坠地后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就在张超牺牲前三周,飞行员曹先建在升空训练时,飞控系统工作异常。为挽救战机,他直至战机坠海前2秒才被迫跳伞,胸椎、腰椎等多处爆裂性骨折。

  10年来,有人倒下,更有人跟上。一批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完成阻拦着舰,加入“尾钩俱乐部”,优秀的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和飞行员群体快速成长起来。

  2016年8月,飞行员王勇通过航母资质认证考核,后来逐渐成为一名舰载机飞行教官。海军航空大学教官团队不断刷新着飞行、带教、空域利用等极限,一整套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清晰。

  2020年11月,海军首批从高中招收的飞行学员取得昼间航母资质认证,我国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培养路径全面贯通。

  从陆基到舰基,从单机到编队,从近海到远海,从单一培养到双轨并行,从昼间到全时,舰载机飞行人才队伍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传递着“火炬”。

  深蓝印记

  服役满30年的老兵阮万林退役前向组织提了一个请求,希望能走上甲板,亲身感受“飞鲨”起降时的震撼。

  作为一名机电舱段兵,阮万林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主甲板以下的底层舱室,始终与高温、油污、噪音和热浪为伴,穿梭于管线之间,很难有机会亲眼目睹飞机起降那壮阔的场景。

  当年“航母style”“凌空一指”的画面曾风靡全国,如今刚满26岁的吴永靖,成为辽宁舰上最年轻的起飞助理。面对舰载机起飞时发动机剧烈的轰鸣和强大的尾流,他说,“戴着头盔和耳罩仍感觉耳朵快炸了”。

  10年来,一茬茬官兵守护着辽宁舰驶向深蓝,如果说舰载机飞行员是站在光里的英雄,那么荣耀也同样属于那些曾经来过却没多少人知道的普通官兵。

  在迈向深蓝的航程上,更多的辽宁舰官兵像种子一样,撒向了山东舰、福建舰和全海军部队。10年来,辽宁舰先后为后续航母部队输送千余名骨干人才。舰载机飞行员徐英,成为山东舰副舰长。辽宁舰首批舰员刘辉,如今成长为山东舰上的一名一级军士长。同为辽宁舰首批舰员的张桂忠,则成为海军士官学校声呐教研室的一名军士教员。

  新学期开始,服役两年的王心仪把军装和领章、肩章悉数上交,回到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两年里,王心仪随辽宁舰参加了10余次演训任务,跨黄海、过东海、进西太平洋,亲眼见证辽宁舰走向深蓝的壮阔航迹。她和众多退役老兵一起,把辽宁舰的强军故事讲给了高山和海洋。(参与采写:郭领领)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