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部记录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力作——评《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部记录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力作——评《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

来源:光明网2022-09-30 09:22

  作者:王雪 郭生伟

  一

  《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一书于2021年7月由中国工信出版集团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是一部梳理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成长历程的最新力作,为电子信息界和广大读者所瞩目。

一部记录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力作——评《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的预警机专家,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新中国军工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幼时饱尝战乱流离之苦。新中国成立后,终于可以安下心来读书求学的王小谟,从一个聪明但调皮的“坏孩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学习的少年。聪明灵性的王小谟成长之始就有着鲜明的自我意识,万千世界中总能发现自己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引发出他强烈的钻研和探究的兴趣。这种钻研与探究的努力塑造了他一生中要强、执着的一面,也正是这种热爱与兴趣引领着他一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完成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学习后,王小谟最终成为了一名科研人员,并开启了他一生为之逐梦的雷达事业。八年后,他被调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第38研究所,在这里,王小谟带领团队,历经坎坷,不懈拼搏,填补了我国三座标雷达研制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中国雷达从弱到强,从地面到天空的飞跃。1993年调到电子科学研究院后,王小谟多方斡旋筹谋,带领团队,顶住压力,使预警机在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

  《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全书共分为六章,二十多万字,对王小谟的传奇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了详尽的记述。本书的记述者既重视史料的真实,又注意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传主的真实性格。文字朴实平易,简洁而生动,看似平淡,实则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熟练感,将王小谟院士的经历以及于后人的启迪深深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二

  细读之下,可以发现本书具有如下两点特色。

  首先,从人与历史的关系上看,本书既注重呈现历史事件在王小谟成长中的印迹,又注重通过王小谟平常的语言行动及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其真实性格。

  本书每一章的叙述几乎都是从宏观的历史大背景着手,再聚焦到王小谟个人的成长际遇。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本书中与王小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历史事实翔实。大到改革开放,小到与王小谟直接相关的人物、机构、事件,皆史料翔实、记述有据。例如,在讲述王小谟的父亲王宏谟投考的陆军大学时,不仅引用了王宏谟的自述,还参照了《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陆军大学教育纲领(1930年公布)》等史料,给人以真实立体之感。

  在王小谟的性格塑造上,本书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创作原则,利用丰富的资料,实事求是地将人物性格的各方面和盘托出。比如讲述王小谟的大学时代时,书中写道,由于“‘喜欢’与‘不喜欢’泾渭分明,成绩两相抵消,王小谟只能算是‘中等’的学生了”(P46)。并且,他不仅参加时髦的摩托车队,还是学校京剧团的骨干。书中还附上了王小谟当时的演出剧照。如此,一个大学时代充满活力、不循规蹈矩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再比如,王小谟在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后,种种迹象表明他的“脾气性格恐怕还真未必适合机关的种种烦琐”,一年后被调任到下级单位并被任命为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此一事,王小谟也认清了自己“就是个工程师”,更适合做些具体的工作,从而一门心思地扎进了预警机的研制中(P195)。除各个时期的丰富的图片资料外,书末还附有“王小谟院士访谈录”,可以令读者生出王小谟院士就坐在自己对面侃侃而谈的真实的临场感。

  厚重的历史真实感与客观而鲜活的性格塑造巧妙结合,使得王小谟的个体形象血肉丰满,充满立体感。从中可以清晰看出编著者对作品历史真实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追求。

  其次,从人与他者的关系上看,本书注重将传主定位为传承中的个体、集体中的个体,展开叙事。

  本书开篇从王小谟的祖父写起,追述其家世。清末,王小谟的祖父尽管只是一名普通乡绅,但也心系国家,投身辛亥革命。父亲王宏谟作为国民党军官积极参加抗日。不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都怀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在“文革”中,王小谟咬牙坚信“总有一天会恢复正常的”,怀着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怀,不计个人得失投身到雷达研制任务中,这种相信“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的胸怀可以说是宝贵的家族传承。

  本书的每一章前,都摘录了一句王小谟的话(第一章摘录的是其父王宏谟的)。每一节前,都摘录有司马光、郑板桥、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贤的名言。这一设计,凸显出当代的王小谟,其精神、风骨与我国的先贤一脉相承,源自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

  此外,本书尽量避免单纯以王小谟个人为中心的叙述方式,而着力着眼于团队奋斗中的王小谟。从本书六章的分割来看,特别是后四章,可以说是以王小谟参加工作之后,以进入不同的团队或在团队中发生了重大角色转换的时间节点,进行分割的。第三章中,王小谟调入了申仲义领导下的14所,他觉得自己“跨进了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后被任命为总体室103室的副主任,初尝了做“领导”的痛苦。第四章中,14所分迁入贵州大山组建成38所。在这里,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总体室的临时负责人,后成为383雷达的总设计师,历经坎坷,带领团队在山沟里不懈拼搏了13年,终于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防空雷达。第五章中,成为38所所长的王小谟,带领团队走出深山成功在合肥站稳脚跟。从九十天造出雷达、到成功拿到埃及的批量订购合同,这一切都是“淮河边的电子人”团队奋斗的结果。第六章中,王小谟自主研制预警机的信心与底气来源于十年研制过程中打造出来的预警机研制队伍。2013年1月,王小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获奖感言中,他强调所有的成绩,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殊荣更属于整个团队。可以说,参加工作之后的王小谟,在科技报国之路上,从来都不是只身一人,而在苍穹中构筑的,也是集体的梦想。

  三

  本书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在于其当代性,即透过王小谟的人生展现出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科研上,王小谟选准方向、深挖实干、“从一而终”的执着坚毅,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及志在科研工作的学生应当效仿的。

  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一接触雷达研究工作,就立志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雷达事业。对雷达的热爱与钻研的执着使得王小谟很快就走到了雷达研究队伍的前列。雷达数字信号新处理方法,三坐标雷达体制研究,583雷达研制,雷达脉内扫频方案等一个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技术任务,因为有像王小谟一般勤勉,坚韧的雷达研制科研团队,一个个被成功突破。即使在特殊的时代,王小谟也坚持不懈,一人坚守计算机房的经历给了他日后率先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雷达研制过程中的自信。十三年磨一剑,王小谟及其团队在383雷达的研制的过程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让山沟沟里飞出的蓝孔雀惊艳亮相祖国天地。

  无论是在物质贫乏的解放初期还是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他始终将新中国的雷达事业作为他的第一生命。王小谟的研究生涯中,不止一次遇到瓶颈、困难,但他总能带领团队从屡战屡败中走向屡败屡战,在漫长难熬的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行,最终将研究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王小谟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选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祖国的实际需要切实结合起来。认准方向后,以坚如磐石的定力钻研下去,深挖实干、百折不挠,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王小谟是不计个人得失、知难而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鲜活榜样。

  1993年从军工局局长下调为电科院常务副院长的王小谟,并没有“计算”自己官位的大小,而是更关心自己的作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否得到最大化发挥。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制造自己的预警机,这项伟大而重要的规划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搁浅了30年。打造中国自己的预警机,成就这项伟大的事业则成为被“降级”的王小谟的下一个工作重心。王小谟团队极力争取并最终获得国家支持,凭借中国自己的力量,研制预警机。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甘于走在艰难的第一线上的奉献精神,让中国预警机的研制之路走得更为坚实。空警-2000等工程的先后成功,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了预警机的研制技术,实现了预警机从买不来到走出去的根本转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王小谟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的真实写照,王小谟的生命,在实现预警机谱系化的发展中尽情燃烧。

  四

  读《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就仿佛在读一部中国军工电子人的科技报国史,让每一位读者都情不自禁地对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中国军工电子科技工作者肃然起敬。

  中华民族是富有历史感的民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刚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的党和国家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而本书中的王小谟院士就是党和国家在百年发展进程中培育起来的众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一位,他的经历必将影响并激励着新一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们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王小谟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爱企如家,不懈拼搏,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中国电子人,他们深爱祖国,有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富有创造性,他们有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专注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一脉天风,薪尽火传,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大踏步向前走去。 (作者分别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电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高级顾问)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