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舟十四号:太空生活丰富多彩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神舟十四号:太空生活丰富多彩

来源:人民日报2022-10-12 09:42

  10月12日下午,中国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这也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度过4个月多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

  北京时间9月30日12时44分,经过约1小时的天地协同,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

  “这个月我们即将迎来梦天实验舱,我们也将在太空见证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感谢全国人民支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一定会精心准备、精准操作,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圆满完成好此次飞行任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在这个新构型的空间站组合体里,神舟十四号乘组欢度了国庆佳节,集体为新中国送上生日祝福。

  作为独特的节日礼物,航天员们传回了自己在太空拍摄的影像,包括地球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在空间站看到的月亮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用镜头寄托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与祝福。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陈冬、刘洋和蔡旭哲顺利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如今3名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时间已过2/3。

  航天员的太空工作和生活丰富多彩。比如,迎接“新居”,建立进驻环境。问天舱作为核心舱的备份,必须具备载人环境的驻留能力,因此问天舱就位后,航天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问天舱状态设置及生活设施检查,确保问天舱随时具备航天员驻留的条件。7月24日,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家”正式升级扩建。7月25日,“神十四”乘组成功开启实验舱舱门,正式进入“新居”。用陈冬的话形容,“房子很大,6个卧室,两个卫生间,还有健身房、储物间……”

  作为空间站首个实验舱,问天舱搭载了多个科学实验机柜,航天员需要配合地面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自入驻问天舱以来,“神十四”乘组已完成平台仪器区和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功能检测、设备安装等工作。科学实验机柜在轨启用后,以高等植物培养为代表的植物生长实验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出征太空前,蔡旭哲带上了一些植物种子,前不久,他在太空栽种的西红柿也成功长出了幼苗。

  在轨训练是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关键动作。空间站阶段任务密集、要求更高,为更好地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神十四”乘组在轨开展了包括交会对接、机械臂、出舱活动等操作训练以及应急救生、医疗技能等训练项目,为后续出舱等各项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9月2日0时33分,“神十四”乘组圆满完成约6小时出舱活动的全部既定任务,以多个“首次”吸引了人们关注。这是航天员首次从气闸舱出舱,首次由小机械臂辅助实施出舱活动,首次验证问天舱舱外自主转移主路径。9月17日17时47分,经过约5小时的出舱活动,陈冬、刘洋、蔡旭哲再次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的第二次出舱,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16天。

  繁忙的工作之余,为保证身心健康、状态良好,航天员们每日都要在轨运动锻炼。问天舱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太空自行车”也被转移至此。只有身体健健康康,工作才能动力满满。

  “天宫课堂”自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行的“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中,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和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水球变“懒”等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他们将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神十四”乘组的在轨任务也在持续进行中。记者 余建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