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谷物的视角,看1万年的人类史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以谷物的视角,看1万年的人类史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11-04 09:50

  ■崔凯

  关于咖啡、甘蔗、胡椒、辣椒和棉花的通识书籍,叙事时间轴大约是500年——这些物种主要是在“地理大发现”后走向世界的。

  相比之下,谷物是农业版图中的“主角”,是人类最悠久的驯化物种,有着1万年的历史。

  每学期结束上海交通大学的MBA课程时,我都会给同学们朗诵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实过去4年,我的确是在“关心粮食和蔬菜”,埋头写这本20万字的《谷物的故事》。今天,蒸了4年的“馍”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它的读者可以是任何热爱自然、历史和生活的人。

  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在战场上殒命,历史却对这些战场大加宣扬;我们在耕地里繁荣,历史却对这些耕地充满轻蔑、不愿提及;国王的私生子都能在历史上留名,而小麦的源头却无人知晓。人类就是如此愚蠢。”时至今日,能说出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发源地的人依然很少。

  在很多人眼中,谷物只是包装袋中的各种粮食、天天需要吃的食物。因此看到这个书名,难免会想谷物能有啥故事。

  可是,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为什么最终成为人类主食的是谷物,而不是水果或者肉类?为什么西方人喜欢吃面包,中国人喜欢吃馒头?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的饥荒?为什么今天很多食物没有以前好吃了?谷物如何成为全球贸易、生物能源和气候变暖的主角?等等。本书试图“以谷物的视角,看人类的历史”。

  先作个简单对比,电灯的历史有100多年,火药的历史有1000多年,而谷物的历史则有1万多年。

  13000年前,地球突然遭遇了一次冰期,气温骤然下降了8℃,相当于福州的年均温度变得和北京差不多。这场冰期持续了约1200年,生态系统像“纸牌屋”一样崩溃了,考古遗存中野草种子数量开始增加。很多学者推测,冰期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人类吃起了以前看不上眼的草籽,开启了谷物驯化道路。

  学会种植谷物以后,人类才有了定居生活,有了职业划分,有了文字和艺术,形成了城市和国家。或者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开启只是一场绝处逢生的“意外”。有了食物保障,人类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人口从1万年前的几百万,激增到今天的近80亿。

  对我来说,如果一定要说出点“命中注定”的事,就是今天出版了这本书。

  1970年,我出生在东北农村,房前屋后就是绵延几十里的农田。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今天的手机和网游,放学后要帮父母割草、挑粪,也常在田野里捉蜻蜓、逮蝈蝈、掏鸟窝,见证了谷物的春华秋实。

  1988年,我考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至今记得当年迈入大学校门时的情景——那天阳光灿烂,我拎着用粗麻绳捆起的行囊,新奇地四处张望着。1997年,我在江南大学食品工程专业获得第一个博士,老家有位长辈曾问我:食品工程博士毕业以后,是不是相当于“一级厨师”?1999年,我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读了第二个博士,浸染了文科的思维。

  工作这些年,我主要从事投资和咨询职业,到各地调研过数百家企业,还兼任了多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这些经历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勾勒出一幅“谷物产业全景图”。

  2018年,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选修了人类学系的《人类史大变迁》课程,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化的视野给我很大触动。

  一些关于咖啡、甘蔗、胡椒、辣椒和棉花的通识书籍,叙事时间轴大约是500年——这些物种主要是在“地理大发现”后走向世界的。相比之下,谷物是农业版图中的“主角”,是人类最悠久的驯化物种,有着1万年的历史。

  中国是主要的谷物起源地之一,粮食安全在今天更是重中之重。然而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居然没有发现谷物历史的通识读本,这让我感到惊讶。

  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站在谷物的视角,写一本1万年的人类史书籍?那一天,我因为这个想法激动到深夜。就这样,我开始了“自作多情”的创作。

  在我读过的一些专业农史著作中,发现有两个现象:其一,很多研究局限于考古和历史领域,缺少与生物、气候、文化、生活、经济、贸易和文明等研究领域的融会贯通。其二,很多研究都选择了一个“1厘米宽”的课题,挖到“1米深”。有些成果很有叙事性,然而被写成了晦涩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以后,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与“探幽发微”的学术风格不同,我更注重内容的广度。我觉得自己很像拾荒者,搜集了不同学科领域的“边角料”,努力将这些碎片“小故事”拼接起来,尝试着勾勒出一幅“一米宽”的“大历史”画卷。

  而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拥有一些“杂食者”的优势。

  其一,年少时的乡村生活经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田野调查”。对我来说,谷物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且是厚重的人生记忆。我心中经常涌动着一份激情,写到“结束语”一节,甚至直接写出了“远去的乡村记忆”。

  其二,从本科到博士,我学习了多个专业。这种从“田野”到“餐桌”、从理科到文科的学习经历让我有了多元化的视角。有时看到好的文章,不仅会作为参考文献,我还会发邮件向作者求教。大家深入交流,互通有无,不仅拓宽了视野,还成为了朋友。

  其三,多年的农业调研使我跳出书本,更多地融合社会现实。每每遇到专业难题,一个电话联系到“三教九流”的良师益友,就能获得真实、硬核的信息。有些资讯甚至是学术研究的盲区,只有“实践者”才能说得清楚。

  这几年,我曾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等地作科普演讲,也写了很多篇科普网文,收获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浏览量。读者留言中有很多建议和质疑,让我体会到科学传播的社会意义。

  在学术圈里,有人觉得做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一篇影响因子为10的学术论文和一篇10万+浏览量的公众号文章,哪个对社会更有贡献?见仁见智。

  做科普的人往往是有情怀的,这种情怀在只关注文章数量的学术圈里弥足珍贵。

  为了“戳中”读者的兴趣点,我和朋友做了一次“公众关注的农业”社会调查,覆盖了31个省份的242座城市——很少有作者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们将调研结果写成了一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 of Food刊物上。调查数据令我惊讶——人们依旧关注着农业,只是这种关注已经从“锄禾日当午”升级到“舌尖上的中国”。

  围绕这些话题,我开始重建全书的架构,原先的第一稿和第二稿分别站在农业和物种的视角,现在第三稿则站在历史的视角。

  我愿意写有情感、有温度、能够让人们读懂的东西,也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份轻松和愉悦。乡土是我与生俱来的一块胎记,骨子里我仍是那个手拿镰刀在田野中割草的少年,有着自然蛮性。

  感谢袁阔成、刘兰芳等艺术家,从小我就依在收音机前听他们的评书,浸染了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感谢电脑里的3000首歌曲,这些音乐一路陪伴着我成长。写作时旋律响起,和着键盘声,文思涌动,天马行空。

  30年前,《平凡的世界》和《文化苦旅》在我心里埋下了乡土情怀和文化散文的种子,也影响到这本书的风格。

  书中穿插了一些趣闻逸事,比如秦朝人的食谱、清朝的人口暴增、蓝罐曲奇的源头等;还有苏格拉底、康熙、孟德尔的掌故,梵高、莫奈、齐白石的画作,海子的诗,以及罗大佑、童安格的歌……

  这本书于我还是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因为初衷是将多个领域的谷物资讯融合在一起,梳理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但如此宏大的叙事非我能胜任。现在只能算“勉力画了一个葫芦”。

  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对这本书的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他说:“谷物不仅是田野中的植物,更是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了主要的食物,由此奠定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基石。《谷物的故事》收集了丰富的史料素材,将物种、农耕、历史、经济、饮食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伴随农业的变化和发展,勾勒出过去1万年的人类史,是一本适于公众阅读的很好的通识读物。”

  我很喜欢“老树画画”的一句话:“我像花儿一样开过了,我像麦子一样飘过了,我像自己一样活过了。我孤坐于天地的尽头,面对着田野微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上海车展:中国汽车品牌引关注

  • 大学里的文创团队 让文物“活”起来 “火”起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