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顶尖神经内镜专家厦门传授前沿技术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顶尖神经内镜专家厦门传授前沿技术

来源:中新网2023-07-02 21:01

  中新网厦门7月2日电 (杨伏山 张舒姗 林晓宁)适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院95周年华诞,2023年厦门神经内镜技术研讨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日在厦举办,中国顶尖神经内镜专家受邀前来讲授最先进最前沿的神经内镜技术,200多名国内神经外科同行到场参与学习研讨。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2日介绍说,包括张亚卓、洪涛、鲁晓杰、张晓彪、刘卫平、王镛斐等知名教授等在内、来自北京、上海、南昌、西安、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地的顶尖神经内镜专家,受邀为前来厦门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全国各地神经外科同行传授专业前沿技术;研讨会设有神经内镜技术研讨和高血压急症管理多级联动学术培训重症护理专场,开展了学术讲座、经典病例讨论、教授查房等丰富内容,同期开设线上直播。

  内镜技术让神经外科的“眼睛”更加清晰,随之带来的就是切除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提升。中国神经内镜领域权威专家、原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亚卓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神经内镜的发展始终与国际同步,通过神经内镜技术可以治疗囊括神经外科几乎所有的重大疾病,部分技术领域甚至走在国际前列。

  他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镜手术在历代传承中深耕技术,开拓创新,实力已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与国际接轨,近年来还在推广神经内镜技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神经内镜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期待神经外科在田新华教授带领下,成为国际顶尖团队。”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洪涛教授说,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在颅脑疾病各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尤其在神经内镜技术领域。他们是在中国较早开展神经内镜技术的单位,是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田新华教授说,神经内镜技术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是厦门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点学科内涵建设方向。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于2001年在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技术,也是福建省开展最早的单位,福建省内神经内镜下第一例经鼻蝶垂体瘤手术,第一例三脑室底造瘘治疗脑积水,第一例脑室内囊肿剥离术,第一例脑室肿瘤切除术,均由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所完成。

  “经过多年临床论证,神经内镜手术精准微创优势明显,它照明好,视角广,还可抵近观察,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田新华教授以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颅脑中线部位占位手术为例,介绍了该项技术优势。

  近期其团队采用神经内镜经自然通道,辅以全新一代神经导航和多模态虚拟现实技术,精准微创治愈了一位颅内中央区域的肿瘤患者。

  患者为一位30岁女性,突发头痛一周由外院转入,经详细检查发现是三脑室占位,堵塞室间孔,影响脑脊液循环,导致持续加重的头痛。

  三脑室位于整个颅脑的中央区域,该处占位手术不仅位置深在,而且周围毗邻重要关键结构,传统的手术往往疗效欠佳且并发症高。内镜手术不仅创伤小,而且具有抵近观察和视野广的优点,这位患者神经内镜手术后恢复快,出院后也很快正常社会生活。

  田新华说,内镜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减少了患者病死率,还降低了患者治疗费用。

  据介绍,厦大附属中山医院每年举办神经内镜会议和学习班,广泛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和神经内镜同道共同学习交流神经内镜技术和新理念,迄今已有十多个年头,并于2018年在福建省内首家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培训中心授牌。目前该院开展的内镜手术包括经鼻垂体瘤切除术、颅咽管瘤切除术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等;同时开展了内镜经颅内镜手术,包括三叉神经痛全内镜MVD、面肌痉挛全内镜MVD、脑室内肿瘤全内镜手术、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出血全内镜微创手术等。(完)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陇南:油橄榄花开。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2024-05-17 10:14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2024-05-17 10:10
5月15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成功,试验台发动机具备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能力
2024-05-17 10:08
4月29日11时08分,随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刀盘缓缓转动,南通的崇太长江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这条深潜地底的机械巨龙,将在长江水下掘进11.325千米,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即将终结。
2024-05-17 10:07
立足“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安徽正在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2024-05-17 10:03
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江西将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024-05-17 10:01
伴随螺旋桨的轰鸣,一辆“空中的士”——旅航者X2正展翅翱翔。看完飞行表演,步入小鹏汇天展示厅,大家对这辆“会飞的汽车”充满好奇。
2024-05-16 10:29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4-05-16 10:26
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
2024-05-16 09:36
近日,前往月球探索的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16 09:08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2024-05-16 09:02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拎着一篮“冻眠”荔枝上台“带货”。
2024-05-16 08:59
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2024-05-15 17:04
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限制了更多新天然产物的合成,这些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罗小舟介绍,团队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2024-05-15 10:18
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并介绍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2024-05-15 10:16
为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
2024-05-15 10:15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研究论证过程,为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装备了多项先进智能算法及技术,充分确保了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在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通信距离、速率、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4-05-15 10:14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在人流量较大的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管道长期暗漏,很可能导致路面塌陷。
2024-05-15 10:13
据近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创建了一个表现出混沌行为的电子电路的数字孪生模型。结果表明,新方法与线性方法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准确度,且比以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器的计算复杂性显著降低。
2024-05-14 10:3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家、HEPS工程副总指挥李煜辉表示,HEPS不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造,而是从头开始建造。
2024-05-15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