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未来可期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未来可期

来源:科技日报2023-07-10 10:30

  在202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费斯托公司展示了“仿生细胞工厂”。

  图片来源:费斯托公司官网

  据《日本经济新闻》最近报道,今年4月,总部位于日本川崎市的千岁实验室公司在马来西亚设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藻类培养设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生物燃料。该公司的目标是在用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时,将其成本控制在能与化石燃料竞争的水平。

  千岁实验室公司并非唯一对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寄予厚望的公司,其志同道合者还有来自德国等国家的企业,他们都希望培养藻类来制造燃料,实现净零排放。当然,就目前而言,让培养藻类“变身”生物燃料还面临成本高昂、需要技术革新等难题。

  生物燃料受到关注

  近年来,生物燃料受到极大关注,因为它们被认为是碳中和的,有助于取代化石燃料,缓解全球变暖。用藻类作原料来制造生物燃料极有潜力,但大规模的藻类生产仍然面临碳供应、水供应和土地需求等挑战。

  据报道,千岁实验室公司设立的藻类培养设施位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首府附近的火力发电站内。研究团队在约4.6公顷的区域内,密集摆放着装有培养液的透明袋,用于培养淡绿色藻类,热带特有的强烈阳光会刺激藻类活动。

  培养出的藻类称为“衣藻”,能吸收二氧化碳,借助光合作用进行代谢,在此过程中生成类脂质。研究人员可从类脂质中提取脂肪酸(生产油的原料),再对其进行精炼,获得的生物燃料可用于飞机和汽车。

  据悉,用于培养藻类的二氧化碳来自火力发电站排放的气体。工作人员培养藻类3天左右,就可提取类脂质和蛋白质。按干燥重量计算,每年可产出350吨藻类,最多可生产8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多家公司对藻类寄予厚望

  千岁实验室公司主导的项目名为MATSURI,三井化学、ENEOS和资生堂等企业参与了该项目。

  此外,德国费斯托有限公司还推出了“仿生细胞工厂”,这是一种在鲜少接触外界空气的透明管内培养藻类的装置。通过“光仿生细胞”项目,费斯托在202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其首款用于藻类自动化培养的生物反应器。

  在202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该公司展示了生物转化产业化道路上的下一步:仿生细胞工厂。仿生细胞工厂包括了一个整体的生物过程:从持续监测和分析优化藻类培养到收获、再到各种成分的进一步加工和精炼。获得的产品可用于化学、食品或制药行业。与化学过程相反,整个操作不需要高温高压,也不涉及毒素。

  据介绍,该装置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之浓缩后提供给藻类,还能自动管理温度,提供磷和氮等营养成分。它还会记录藻类的大小和数量,掌握生长情况,后期使用生物酶对脂质进行精炼。

  降低成本是重中之重

  尽管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具有广阔前景,但与传统化石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相比,其成本仍然相对较高。

  首先,藻类的培养需要仔细控制环境条件,例如光线、温度和营养物质,这可能极具技术挑战且会消耗大量能源。《日本经济新闻》网站在报道中指出,传统做法是在户外大型水池内培养藻类,但这种方法容易混入杂菌,而且建设大型水池的成本也比较高。

  鉴于此,千岁实验室公司使用的是价格低廉的聚乙烯袋,可轻松开展大规模生产。该公司的目标是,自2027年开始动工建设规模达2000公顷的培养设施,约是现有规模的400倍。公司表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将来利用藻类制造生物燃料的成本将降至每升约3美元。

  有科技咨询公司指出,如果实现每升约3美元,则藻类制造的生物燃料可与包括化石燃料在内的其他燃料竞争。据悉,日本政府提出了2030年将生产成本降至每升约100日元(约合0.7美元)的目标。

  此外,让藻类干燥,将脂质分离出来,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劳力,这也是成本高企不下的主要原因。大成建设公司和埼玉大学等开发出了能将脂质排出体外的藻类,由此可省去耗费大量能源的干燥和脂质分离工序。这种方法不仅更加简单,藻类也可继续生长。

  技术革新不可或缺

  业界一致认为,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有必要进行技术革新。

  研究人员一直在改进藻类培养系统,例如开放式池塘、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等,以优化藻类生长条件并提高生产力。先进的监测和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也已被集成到藻类培养系统中,以优化养分吸收、光照和其他生长参数。

  研究人员也一直在开发更先进的收获和提取方法,例如絮凝、离心和无溶剂方法,以提高脂质回收效率,同时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此外,利用沙漠等农作物无法生长的地方来培养藻类也令人期待。(刘 霞)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台江:“舞龙嘘花”庆元宵

  • 新春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2025-02-11 09:32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经济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智能制造能够优化供需匹配过程、提高供需契合程度、赋能供需深度协同,通过影响企业的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产生“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推动供给来源多元化、供需关系稳固化,有助于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2025-02-11 09:31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2025-02-11 09:30
基于对生成型人工智能与史学研究关系的充分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既非“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万能宝箱。人工智能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靠学者克服并化剑为犁。
2025-02-10 09:52
图为2月8日,影迷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形象雕塑前合影。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2025-02-10 10:16
同新能源汽车一样,未来低空经济主力场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与无人机等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离不开高性能动力电池。燕绍九表示,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025-02-10 10:13
近日,深度求索(DeepSeek)旗下DeepSeek-R1、V3、Coder等全系列大模型正式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为促进超算算力一体化运营、打造国家算力底座,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去年4月正式上线,覆盖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AI)模型训练等各个领域。
2025-02-10 10:11
当前AI(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改变世界,成为政府决策、医疗干预、金融交易、司法审议、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025-02-10 09:28
张学勇介绍,科研人员挑选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对它们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加快重要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2025-02-10 10:04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最常说的理由就是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
2025-02-08 10:16
冬日暖阳下,搭乘摇橹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如入画境。
2025-02-08 10:14
该研究团队就如何度量全球尺度土壤水分站点空间代表性、如何表述地面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如何影响站点的代表性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他们提出了新指标“站点相似面积比”,该新指标的优势在于不仅考虑了卫星像素内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还考虑了站点的下垫面情况。
2025-02-08 10: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