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绿、红三色看黄河沿岸变化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黄、绿、红三色看黄河沿岸变化

来源:新华网2023-09-11 10:15

  李丽静、白叶楠

  九曲黄河十八弯。在黄河出黄土高原的最后一道峡谷,耸立着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母亲河经此,给三门峡市带来斑斓颜色。

  以黄筑基 种出特色农产品

  三门峡市位于小秦岭末端,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条件,使这里发展起适合高山丘陵地带的特色农业。寺河山的苹果、焦村镇的葡萄、卢氏县的连翘……

  厚重的黄土地绵绵不断地滋养着三门峡人,三门峡人也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保护着黄土地的生命力。目前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示范区19个、面积4万亩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4家,销售总收入40.15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灵宝市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寺河苹果小镇,已完成物联网、智慧果园及苹果追溯系统等场景建设,吸引了京东、德邦等10余家快递物流公司入驻。

  这是2020年9月8日在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附近拍摄的黄河景色。新华社记者朱祥 摄

  为了更好地保护脚下的这片黄土地,今年三门峡市将完成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黄河之滨的崤函故地,朝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沿河治理 厚植生态绿色

  进入秋季,三门峡市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最美的时节:山峦叠翠,鸟鸣清涧。这里是黄河入豫第一站,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主产区。

  过去半个世纪,受利益驱动,这里粗放无序开采,数十万人在山里工作、生活,小秦岭森林出现一块块“斑秃”,地表崩塌,河流污染。

  这是2022年7月8日拍摄的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封堵坑口、清运矿渣、播撒草籽、栽植树木……2016年起,三门峡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

  “治理后的大山恢复了宁静,山里空气好了,从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了,我们现在饮用的都是山泉水。”护林员张高弟高兴地说。

  生态好不好,看鸟儿往哪跑。在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以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代表的黄河湿地,是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之一,每年吸引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超过1.6万只、占全国2/3以上,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

  2022年11月22日,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嬉戏。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百里生态廊道沿黄河蜿蜒,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10万亩矿山治理复绿增彩,30亿立方米库区泥沙综合利用……近年来,三门峡“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以红铸魂 激活文化本色

  八路军渑池兵站、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三门峡有着诸多红色的印记。

  今年暑假期间,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的红二十五军军部纪念馆迎来客流高峰。每年到这里参观的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带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卢氏沿线6个乡镇26个村的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和餐饮业快速发展,1200余户群众受益,年收入总和达到5000万元以上。

  灵宝市朱阳镇红色文化厚重,拥有30个老区村、53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灵宝朱阳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

  “我们将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主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集特色村落、文化创意、民俗体验、主题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综合体……”朱阳镇党委书记赵松伟介绍说。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三门峡市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等红色旅游资源,塑造红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研学旅游,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和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