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子午圈计划,探索空间天气规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际子午圈计划,探索空间天气规律

来源:人民日报2023-12-01 08:26

  中国子午工程二期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届时中国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从2024年开始,在跨越东经120度、西经60度的子午圈上,沿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台科学仪器,将协调形成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观测的地基探测网络。这项基于中国子午工程拓展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实现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推动人类社会解开更多空间奥秘。

  浩瀚星空中,天体在各自轨道上运动,其间既存在稳定和秩序,也面临不期而至的风暴和未解之谜。大气就像地球的皮肤一样,在太阳辐射、太阳风、宇宙射线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精微平衡。以上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破坏地球平衡,导致大气能量调节紊乱。特别是来自太阳物质性爆发的空间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来自太阳的高温高速物质可以撞开地球磁场形成的屏障,把大量能量灌注到地球大气,峰值可以超过全球电力装机总量的10%,对卫星运行、导航、通信、电网等造成严重干扰。

  为了解空间天气变化规律,更好地监测和保护地球,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探索。2008年,中国科学家开启子午工程一期建设。通过监测网络,子午工程一期对能量如何从高纬(地球磁层外部)扩散到低纬(磁层内部)的研究,跨出了全球性空间天气研究的第一步。2018年,子午工程二期启动,旨在将空间天气的观测覆盖到从太阳到地球的全过程。完工后,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将运行多达44种、近300台仪器,能够同时覆盖色球、日冕、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一直到低层大气。太阳与地球相联系的“无形纽带”,在子午工程的“千里眼”下可以变得清晰可见:空间天气何时可能袭击卫星和空间站、扰乱电离层及卫星导航通信,能量传播、耦合与爆发又是怎样危及国际航线和电网的……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为人类进一步进行空间探索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及时预报与防范,可以大大减小太阳和地球灾害性活动对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影响,保障数字化社会的顺利运行。

  空间天气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力参与。从2010年开始,数百位国际科学家规划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泰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研究机构积极支持和参与。从中国的子午工程起步,国际子午圈把跨越东经120度、西经60度的大子午圈利用起来,计划用数千台地基仪器把地球空间变为物理信息的三维网格,借助地球自转,每12个小时生成一张“核磁共振图像”。科学卫星穿行其间,在关键格点、对关键过程进行详细诊断。同时,数千台不同种类的仪器设备相互定标,把全网络的测量绝对基准维持在一个稳定精准的基线上,不断完善地球环境监测能力指标。例如,地球磁场现在以每百年10%的速率衰减,导致太阳能量粒子和宇宙射线对地球大气的作用大幅增强。这一变化是否影响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需要国际子午圈这样长期、稳定和综合的全球性观测来判别。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标志着“空间天气+”时代的开始。除了来自太阳的能量爆发,飓风、火山、海洋与大气环流、地震乃至人类活动也对空间天气造成影响。以上多重影响的合力过程使得空间天气比已有认知复杂得多,影响域也大很多。如果把大气比作地球的皮肤,那么“皮肤”与外界的能量平衡将决定地球表面的温度。一方面,地表温度因温室气体排放而缓慢升高;另一方面,空间天气的短期激变对地球的“皮肤”造成反复“灼伤”,留下“疤痕”。它会不会进一步引起质变?会不会影响全球变暖进程?这是空间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学科交叉,蕴藏着丰富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等待全人类合力探索。

  (作者刘维宁,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