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国际计量界永远铭记的“中国贡献”——记“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金涛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让国际计量界永远铭记的“中国贡献”——记“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金涛

来源:中国质量报2024-02-06 17:47

  让国际计量界永远铭记的“中国贡献”

  ——记“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金涛

  □ 记者 史玉成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进行评选表彰,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

  璀璨灯光下,奖章闪耀,铭记了“国家卓越工程师”们为国奋斗的业绩。中国温度计量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金涛就是其中一员。同时他也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从国际计量界的“无名之辈”,到首次对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温度的重新定义取得决策权,张金涛见证了我国计量事业特别是温度计量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绩。

  图为张金涛(右二)和他的团队。

  结缘温度,抢抓变革机遇

  温度无处不在,它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准确测量事关科学研究、能源环境和民生健康等众多领域。

  为了使温度的标尺时空恒定,国际计量界决定用玻尔兹曼常数取代水三相点,重新定义温度的单位,这也结束了人类几百年来温度的单位(标尺)依赖实物性质的历史。

  为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国际温度计量最高权力机构CCT(国际计量委员会温度咨询委员会)要求使用至少两种独立方法,分别实现不确定度小于3×10-6的测定。这一要求涉及多个物理量的高精度绝对测量,是对精密测量极限的巨大挑战。

  而张金涛与温度计量史上这次最重大的变革“结缘”,还要从2004年说起。

  2004年,世界温度大会在克罗地亚召开,张金涛和同事代表中国出席。“当时几乎没有人和我们打招呼,中国直接是被轻视的,因为我们在温度计量领域没有成绩。”这次的经历让奋发图强的种子埋进了张金涛的心里。

  2006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决定对3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常数定义进行研究。喜欢挑战的张金涛勇挑重担,牵头承担“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研究”课题。

  另辟蹊径,敢为天下先

  当时,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国家计量实验室,已在这个领域耕耘数十年,对于实验的核心部件,他们均选择了球形或准球形共鸣腔。这种形状的部件对精密加工制造的能力要求极高,在多方了解后,张金涛决定放弃。

  “曾经有国际友人提出可以送给我们一个球形共鸣腔,但我拒绝了。因为我想做出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定值。”张金涛说。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结合我国当时精密加工的技术能力及方案的可实现性,张金涛决定另辟蹊径,用圆柱形共鸣腔取代球形共鸣腔,创新提出用定程圆柱腔声学气体原级测温法测定玻尔兹曼常数的技术方案。

  创新之路,从来不会平坦。由于采用了有别于国外已有的技术方案,定程圆柱腔体内部尺度的原位绝对精密测量的实验方案需要全部自行设计。

  在充分咨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老一代专家的意见后,张金涛和他的团队决定借助国家长度基准的成熟技术——多波长激光干涉法。但在实际测量后,他们发现获得的声速测量值与国外同行的最好结果存在一个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远大于测量的不确定度。

  症结到底在哪儿?不服输的张金涛开展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将原因锁定到安装端盖过程中,在螺栓的紧固作用下,腔体的长度发生痕量改变。最终,他成功解析了端盖随温度的痕量变形方向,设计了激光干涉法原位实时绝对测量共鸣腔内平均长度的技术方案,使得在现场实验环境下,完全封闭的圆柱声学共鸣腔的内部平均长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从数百纳米降低到几十纳米。

  在完成了数轮的常数测定后,考虑到激光干涉法不适用于宽广的现场温度下的测量,张金涛又带领团队尝试用微波谐振技术,实现对圆柱腔体内的平均长度和直径的原位绝对测量。这又是一项在国际上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实验。

  对于当年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张金涛记忆犹新,“风险、压力、孤独伴随着我们。但大家乐在其中,一往无前”。

  在一次次的数值模拟后,张金涛团队最后选择了数个微波谐振模式,发现这些微波模式测量的圆柱腔内长度的一致性很好,测量不确定度比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方案改善了200倍。这些微波谐振模式被成功地用于团队后期的玻尔兹曼常数的测定,以及承担的高温热力学温度的测量研究课题。

  经过数十载的潜心研究,最终张金涛团队获得的玻尔兹曼常数的测量结果两次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常数委员会收录,用于确定该常数的推荐值和最终定值,使我国与美、英、德、法、意并列,成为对玻尔兹曼常数的最终定值和温度单位的重新定义有贡献的6个国家之一。

  这是自米制公约(1875年)以来,中国首次对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定义作出重要贡献并有了决策权。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张金涛接过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

  孜孜以求,甘于为人梯

  在完全自主地掌握了尖端的声学原级测温法的关键技术后,张金涛和团队成员投入到新的温度计量基础前沿研究中,砥砺前行,力图将原级测温技术应用于原位测量热力温度,解决一些极端环境下的温度可靠测量的技术难题。

  曾经被国际同行忽略,如今成为国际温度计量界的重要力量,张金涛团队被邀请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主办的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综述论文,在国际测量联合会世界温度计量大会、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温度大会百年庆典等学术会议上,作全会报告,新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在张金涛看来,工程技术人员要取得一定的成绩,离不开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科技发展规划为牵引,建立多层次的科研项目布局体系,围绕计量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长期稳定支持一批跟踪计量科技前沿、推动计量学科发展的基础研究项目。同时提升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设立“揭榜挂帅”、自由探索等项目,助推计量科技取得创新性成果。组建潜心攻关的计量基础前沿创新团队,给予稳定支持,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

  在宽松的科研环境下,张金涛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他带领的创新团队在历年考核中名列前茅。他鼓励、推荐年轻人到国外先进实验室访问研究,开阔眼界,吸取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时引导他们扩展研究方向,开拓交叉计量领域。

  近年来,团队成员们相继成为科研骨干和管理人才,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及中国青年科技奖、亚太计量组织青年计量科学家奖等奖项。

  “科学研究好比登山,只有站在高处,才能够看清上山的捷径和更进一步的方向。”张金涛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固体量子温度传感器的计量溯源研究,“希望能够为建立国家的极低温温标的计量基础设施作出贡献”。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旦塔拉 美如童话

  • “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