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创新成果落地生根“架桥铺路”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为创新成果落地生根“架桥铺路”

来源:科技日报2024-04-18 10:16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无人机在空中拍一拍,就能查找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源是什么、来自哪里。”日前,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环境研究院”)科创转化部主任熊天煜告诉记者。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虽然双方成立的新公司下个月才挂牌,但现在已接到一批市场订单。这一成果转化如此之快,一是得益于集成了清华大学多项顶尖技术,二是归功于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摸准了市场需求。

  清华环境研究院自成立后,多措并举,大大缩短了创新成果落地周期、提高了转化成效。

  技术验证为成果转化提供“样板房”

  再过一个多月,清华大学环境技术成果路演将在清华环境研究院举行,届时将有10多项技术成果亮相。该院还会与苏州企业共同探索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而在苏州高新区静脉产业园内,国内首个污泥湿式氧化示范工程项目正加紧调试,计划5月份试运行。该项目投用后,预计每日能处理100吨污泥,经过处理的污泥可减量80%。届时苏州高新区40%的市政污泥可实现就地处理,为破解“污泥围城”问题开辟新路径。

  在此项目上马之前,污泥湿式氧化处理还是业内空白。面对苏州高新区市政污泥处理的紧迫需求,清华环境研究院经多方调研,决定引进清华大学的“超低能耗高效安全污泥湿式氧化处理技术”,对原有污泥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这不仅破解了自主创新成果首台(套)应用难问题,也为未来建设污泥处置设施树立了新技术的样板工程。

  对其孵化的技术成果,清华环境研究院都进行了反复筛选和严谨验证。虽然拥有清华大学背景,但清华环境研究院对待来自清华的技术成果,仍然持有审慎态度,并不认为“捡到篮里都是菜”。熊天煜解释说,技术验证转化模式包括概念验证、技术评估、中试放大等环节,甚至对创新团队运营管理能力的展望评估也占很大权重。

  熊天煜形象地比喻道:“技术验证就像建设一间‘样板房’,我们结合地方项目或行业需求塑造创新案例,为后期成果转化铺平道路,实现转化即可应用。”

  给专家上成果转化辅导课

  清华环境研究院架起一座桥,把地方技术需求带到清华大学,同时也将学校有潜力的技术成果推向产业一线。但即便是清华大学的技术成果,也常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过程中绕不开的“疙瘩”。

  7年前,清华环境研究院首次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课堂上座无虚席。多家院内孵化企业和创新团队都来聆听专家讲课。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那时,清华大学教授吴静也是这个课堂里的一名学员,她带着研发了十几年的成果——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进驻清华环境研究院。迎接她的,是3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一个懂技术但更懂市场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以及专业化、流程化、精细化的成果转化辅导工作模式,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股权设计等。

  仅过了一年,吴静就完成了原始技术的二次开发,并通过将3项知识产权以作价入股与授权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了苏州国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既保障了清华大学、清华环境研究院和发明人的收益,也提高了团队的核心凝聚力。目前公司累计销售已过亿元。

  2022年10月,苏州市吴中区城南污水处理厂疑似受到异常来水冲击,出水氨氮指标存在超标风险。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基于苏州国溯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发光菌毒性测试和水质指纹检测,结合相关证据,锁定了偷排高浓度废液的犯罪团伙。此举也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认可。

  “创新的最终导向是创业。很多高校技术转化不出去的原因,在于少了一位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创业者。”熊天煜说,“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更多懂经营的人和技术做对接,设计合理的合作模式,完善商业模式,并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以支持更多老师的技术实现转化。”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