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耳朵经济”助推青少年成长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耳朵经济”助推青少年成长

来源:光明网2024-04-30 15:42

  掏出手机,通过阅读软件开启读书时间;戴上耳机,在有声书播讲者的娓娓道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数字时代的阅读,有了更多“打开方式”。近日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567.02亿元,用户规模已达5.7亿。

  近年来,数字阅读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阅读文化的主流方向,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数据显示,2023年有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励志、儿童成长、人文社科、文学经典、名家课程都占据了有声阅读的一席之地。喜马拉雅发布的《2024春季有声阅读数据报告》更直观地呈现出有声阅读的热度,2024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人均有声书听书量达到9.7本,高于去年同期的8.8本。

  听书成阅读新风尚的同时,是有声阅读市场快速增长。作为国内移动有声阅读App 的领跑者,喜马拉雅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超过61.6亿元人民币,毛利率56.3%,盈利能力连续五个季度持续提升。平台月活付费会员逐年增长达1550万,会员订阅ARPPU扩大至13.4元,有声阅读市场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

  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占网民规模的比例为52.19%,这也是数字阅读用户在全体网民中占比首次达到一半以上。仅2023年一年,数字阅读用户增长就有约4000万,增长率为7.53%,数字阅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数字阅读的普及扫清了障碍。而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方式,还具有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有声有画,进一步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碎片化的生活场景成为大家学习充电的重要方式,音频内容不仅受到成年人的欢迎,也是儿童成长内容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的音频用户中,三成以上已育,而且77%高粘性付费群体愿意为个人成长和儿童教育付费,超过81.5%孩子年龄分布在3-10岁。喜马拉雅423听书节期间,超15万人进行了内容消费。喜马拉雅儿童会员2024年订单量对比2023年同期提升了133%。这更进一步说明平台内容在用户心目中的认可度。

  我们看到,音屏平台上,寓教于乐的内容形式让知识和文化在孩子们心中广为传播,一些经典ip,广受欢迎。比如,《米小圈》自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以来,已在喜马拉雅平台累计超过70亿次的播放量。而多多罗工作室制作的《神探迈克狐》累计播放量已超过20亿次,线上衍生了丰富的表情包和线下的科学实验室、儿童侦探密室和沉浸式亲子体验剧场。

  与文字阅读相比,“听”的门槛更低,而且具有更强的移动、伴随属性,它进一步解放了双手和双眼,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音频内容完全没有近视和沉迷的烦恼。而且优质健康的内容、愉悦的阅读体验,也将引领儿童的成长,提升他们的阅读力、理解力、感受力,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各类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尤其是AI和空间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有声阅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了帮助用户高效、便捷制作优质内容,喜马拉雅推出了众多AI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功能强大,而且操作简便,大大降低了音频制作的门槛在AIGC技术的持续赋能下,有声专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有声阅读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用户也有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风格的更大空间。一方面是读者选择听书等数字阅读方式获取资讯、获得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在阅读平台上,配音主播、媒体、出版社乃至企业家们,均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有声阅读的收听与制作之中。在AIGC的技术赋能下,创作者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轻松演绎有声书、AI生产制作有声内容,剪辑播客,轻松创作优秀的音频作品,并不断探索新音色和新玩法。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AIGC声音数同比增长89%,平台产生超过10张播放量过亿的AIGC有声专辑。技术所激发出的市场活力令人感叹。

  AI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阅读产品功能与传播模式上的创新,带来更加便利的阅读享受的同时,也还带来了产业链的繁荣与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数智时代、大阅读时代、未来智能等未来文化发展新领域和新赛道的开辟。(卓云)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