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跨越星球的浪漫 伟大梦想的荣光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跨越星球的浪漫 伟大梦想的荣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7 02:55

  【专家点评】

  作者:邓伯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跨越星球的浪漫,更是伟大梦想的荣光。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日月星辰,皆为情话。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命名为“玉兔”,中继星命名为“鹊桥”;行星探测工程命名为“天问”……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让人们读懂了“叩问苍穹”的中式浪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诗意情怀和深邃智慧。

  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成功,成为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当时国际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软着陆直接探测;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2019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现在,嫦娥六号探测器已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开启了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

  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从梦想走向现实。从2004年1月探月工程立项开始,我国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面对深远空间的测控通信等难题,参与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这是中国航天人和无数科研工作者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所铸就的伟大精神,彰显着伟大梦想的荣光。

  探月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豪情壮志。中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梦想,嫦娥六号的“挖宝之旅”将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嫦娥七号拟在月球南极进行环境与资源勘查,并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

  探月精神激起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中国探月工程在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以后,下一步将是“登陆”,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性技术,实现载人“登月梦”,然后就是“建站”,探索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月球资源科学考察,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探月精神激起了中华民族“协同攻坚”的团队精神。探月工程属于系统工程,中国探月工程是由月球探测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构成的集成性、复杂性、规模性的超级系统工程。中国探月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汇聚数千家科研单位,集聚数万名科技人员,探月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凝心聚力、勠力同心、团结协作的结果。可谓,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

  探月精神激起了中华民族“合作共赢”的协作精神。探月工程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同世界各国在遥感和通信卫星、空间资源应用、航天基础设施等领域展开国际合作,走出一条合作共赢探索太空、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国道路,以大国担当推动航天技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月精神确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探月工程的立项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探月工程的每一个技术的突破,每一个创意的提出,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党的领导都在其中发挥着凝心聚力的作用。

  探月精神印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正是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根本目标,通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集中协调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效益。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需要具备强大组织、动员、协调能力的新型举国体制来加以保障。

  探月精神启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探月工程就是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典范。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探月工程提供了政治保障,科教兴国战略为探月工程提供了战略保障,新型举国体制为探月工程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才强国战略为探月工程提供人才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探月工程提供核心技术保障。凝聚各方共识,汇聚磅礴力量,探月工程书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史上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崭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詹媛 陈海波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彭丽 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7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