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闻随笔】增殖放流更科学 一江碧水更澄澈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随笔】增殖放流更科学 一江碧水更澄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8 09:46

  【新闻随笔】

  6月6日,在第十个全国“放鱼日”当天,很多地方的市民、志愿者或专业人员将鱼苗放入河流,鱼苗顺着鱼槽入水,绽开一朵朵水花,欢腾着潜入河水中,消失在视野里……在这个鱼类生长繁殖的好时节,各地的人们纷纷参与增殖放流,为改善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增殖放流活动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近年来,长江沿线各地大力组织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对补充长江珍稀水生生物种群规模、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影响。

  增殖放流关键在“科学”,这意味着不仅要有充分和扎实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更要回答好“放什么? 放多少? 放多大规格? 哪里放? 何时放? 怎样放?”等细节问题。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种和亲本应当是本地原生种,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长江禁渔工作开展以来,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从过去最差的“无鱼”等级,大幅提升了两个等级。例如,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重要的天然产卵场,经过20多年的亲体增殖放流和综合养护措施,其产卵范围已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萎缩到不足50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200多平方公里,苗种资源从不足1吨/年恢复至历史正常水平的50多吨/年,成为当今国际上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的成功范例。当前,适当控制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经济鱼类的放流规模,加大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放流数量等做法,都有利于实现长江鱼类群落结构平衡,维持生态平衡。

  一个水体能够容纳的鱼是有限的,如若缺乏科学指导,导致部分鱼类过量甚至出现放流外来鱼种的情况,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珠江部分流域中,外来物种罗非鱼迅速繁殖,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优势种群,凭借环境耐受性强的特性挤压了原有土著鱼类生存空间,对珠江流域土著物种产生不小的威胁。又比如,长江上游某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分布着长江鲟等重要珍稀特有鱼类,为更好帮助保护区内的相关鱼种繁殖,保护区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在江边搭建了众多鱼巢以供鱼类产卵。但从今年开始,鱼巢上的水草几乎被草鱼吃光了,影响了相关鱼类产卵。尽管保护区内草鱼数量已经很多,但沿江依然有不少地方在增殖放流草鱼苗,反而部分抵消了增殖放流的作用。

  由此可见,让增殖放流“提质增效”,必须立足系统性视角,多措并举、统筹兼顾。首先,做好放流效果的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管理、研究、监测评估和具体实施的增殖放流体系,采取物理标志、化学标记和生物标记等方法,及时获得放流对象在野外环境的生存和活动情况,指导下一步应该“放什么”和“放多少”的问题。其次,完善增殖放流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区域、部门统筹,避免盲目放流,对增殖放流的操作技术、地点选择等做出标准要求,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范社会放流水生生物的来源,避免跨流域放流导致生态风险,并对违反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予以惩戒,预防和减少可能导致的不良生态影响。再次,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科学放流科普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科学放流的良好氛围。在长沙公益放流站的科普区,社会公众可以了解长江流域鱼类情况、增殖放流概念、科学放生概念、适宜和严禁在湘江放生物种、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例等内容。放流站还通过组建科学放生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社区开展科学放生公益宣讲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增殖放流、科学放生的重要意义。

  当前,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为科学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助力。利用好网络传播优势,通过科普视频、放流直播、专家解答等形式,将能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活动的宣传覆盖面。将科学增殖放流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也将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共同守护好生机勃勃的碧水江河。

  (作者:庄平,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快速推进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二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今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2024-06-24 02:45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2024-06-24 10:11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2024-06-24 02:45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2024-06-24 10:11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2024-06-24 10:11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2024-06-21 10:28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2024-06-21 10:27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2024-06-21 10:26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24-06-21 10:25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2024-06-21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