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超级工程遇上白海豚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当超级工程遇上白海豚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19 10:13

  “看!是白海豚!”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主楼幕墙施工现场,突然传来一阵惊呼。定睛细看,伶仃洋上,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依稀可见,它们时而隐入海中,时而浮出海面,与一旁的深中通道相映成趣。

  “超级工程当为‘绿色标兵’。”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深中通道岛隧设计总负责人徐国平表示,深中通道设计之初,便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施工建设、船舶航运和环保监管等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守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

  高效施工——

  刷新快速成岛纪录,减少施工对白海豚保护区的影响

  在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跃着众多白海豚。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横跨珠江东西两岸,是我国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

  当工程施工遇上白海豚保护,挑战之巨大可想而知。

  “在中华白海豚的洄游区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须慎之又慎,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总经理岳远征说,“要把影响降至最低。”

  从高处俯瞰,一个巨大的人工岛如同一只大鹏振翅欲飞,这便是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

  “在茫茫大海上,修建一座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的岛屿,倘若采用传统施工方法,施工周期长,会对白海豚生活环境造成干扰。”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副总经理刘昊槟说,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12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仅用四个半月时间便将57个巨型钢圆筒成功打入海底岩层,在刷新快速成岛世界纪录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海上施工对海洋环境和白海豚的影响。

  长达7年的建设周期,保护白海豚既是一次“竞速跑”,也是一场“接力赛”。

  全线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全长5035米,由32节沉管加一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而从沉管预制厂到安装区,需浮运50公里,历经7次航道转换。

  “50公里的‘海上航路’,背后是一本生态账的考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介绍,深中通道沉管预制厂从港珠澳大桥施工所用的桂山岛沉管预制厂改造升级而来,相比于新建预制厂,“旧物再利用”能有效缩小海上施工规模,减少对白海豚保护区的影响。

  造出沉管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沉管快速浮运到位成为新考验。项目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建造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的方案。“一体船具有自航能力,相比传统拖带方案,可减少航道疏浚挖泥量超千万立方米,降低废气排放约100万立方米,有效保护了白海豚生活的海洋环境。”宁进进说。

  精准施工——

  创新海底施工技法,有效保护伶仃洋生态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长约6.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每一节沉管的安放都至关重要。

  进入施工关键期,困难随之而来。“深中通道施工区位于珠江口海域,往来船舶如织,给海底基床带来较大扰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四航固基”号船长郭宏光介绍,施工海底表面淤泥含水量超过60%,石头抛上去如同陷入“泥汤”,要将沉管安放至大海深处的预定位置,必须对海底进行处理,减少沉降。

  如何将沉管“悄无声息”地安放在海底,成为建设者面对的一大难题。

  加固海底基层,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深海淤泥挖出,然后进行抛石作业;二是利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

  “第一种方案成本较低,但为了保护好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回忆起方案商定的过程,项目原工程技术部部长王耀彭介绍,深层水泥搅拌能在短期内形成高强度改良地基,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海底淤泥与水泥砂浆混合形成长桩,从而有效保护伶仃洋生态。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好白海豚,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公司深中通道建设团队还专门发明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深层水泥搅拌船用整船防污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形成两道防污屏障,能有效防止打桩形成的污水进入海水,避免污染白海豚栖息地环境。

  施工过程中新的难题不断产生。很快,建设者发现,在深中通道沉管基槽区域,还有一段长达2.6公里的花岗岩地带,它们如同“吸铁石”一般紧紧吸附在槽底,只有清理干净才能进行沉管安装。

  “水下爆破最为直接,但这对海洋影响较大。”中交广州航道局深中通道项目负责人说,放弃传统的海底爆破,团队派出“黄金组合”——重型抓斗船“金雄”轮与配备凿岩棒的“金建”轮,在海平面下38米以0.6米的高精度一路开挖,在布满花岗岩的地质环境中,凿出了一条海中通途。

  从首节沉管顺利安放到最后一节沉管安装成功,海底安放32节沉管,用了整整3年。除技术护航外,项目专门编制了《白海豚保护管理手册》,不仅明确了每艘施工船舶船长为白海豚保护直接责任人,还设置了专兼职海豚观察员,实时观测白海豚活动情况,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为白海豚筑起一道保护屏障。

  绿色施工——

  科学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悉心呵护海洋环境

  “各船舶注意,船员不要把任何垃圾扔到海中,大家要坚持到最后!”6月7日,在深中大桥临时设施拆除现场,通过对讲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深中通道项目相关负责人廖文龙提醒施工人员。

  站在广东中山市马鞍岛远眺,蜿蜒于深蓝海面之上的深中通道,时而以桥梁样貌腾空跃起,时而以隧道方式遁入海中,桥隧转换处,便是世界通航净空最高的海中大桥——深中大桥。

  超级工程往往需要超大团队。施工团队的生活垃圾和建设过程中的生产废料,如何处理才能尽量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这对绿色施工提出更高要求。

  提前规划、优化布局,尽可能降低海上施工“动静”。

  “砂石料运输车辆都得‘穿外衣’,防止产生扬尘;搅拌站运料罐车进出站必须‘洗个澡’,再经过一段吸湿垫……”廖文龙回忆,此外,储存粉料罐的罐体顶部还配备了除尘器。

  强化管理,定期转运。“我们严格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定期转运处理。”廖文龙说,历经5个春秋,大桥完成了桩基、桥塔、钢箱梁施工等全部工序,“我们不留垃圾,只留下一座大桥。”(韩鑫)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快速推进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二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今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2024-06-24 02:45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2024-06-24 10:11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2024-06-24 02:45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2024-06-24 10:11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2024-06-24 10:11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2024-06-21 10:28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2024-06-21 10:27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2024-06-21 10:26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24-06-21 10:25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2024-06-21 10:24
加载更多